近日,一对夫妇因在上海动物园展馆内为10月龄婴儿喂奶而被工作人员驱赶,引发舆论热议。年轻父母在闷热天气下希望能在有空调的展馆内短暂停留,给孩子用奶瓶喂奶,却因“禁止饮食”的规定遭到强硬驱离,而园区唯一的母婴室却位于大约需要十五分钟路程的大门之外。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不足,更引发了人们关于规则执行是否应该更人性化的讨论。城市文明是否意味着无条件遵守规则,还是可以为特殊群体提供合理便利?
图源:光明网
园方坚持“依规办事”的立场在表面上看似无可厚非,公共场所禁止饮食的规定确实普遍存在,以确保环境卫生和参观秩序。但是,婴儿喝奶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行为,与成人吃零食、喝饮料有本质区别。将哺乳或喂奶等同于一般“饮食”并机械禁止,未免有些不近人情,还可能构成对母婴权益的侵害。
当规则与人道关怀冲突时,是否必须非此即彼?事实上,良好的社会治理恰恰体现在对特殊情况的灵活处理上。园方完全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提供替代方案,如引导至办公区域、开辟临时空间等,而非简单粗暴地驱赶。据报道,动物园工作人员私下表示“有时候看到宝妈们有难处,会主动带他们到办公区”,但这种个案式的善意并未形成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不应依赖工作人员的个人判断,而应通过明确的指引和预案来保障。
上海动物园事件暴露出一个更为普遍而严峻的问题: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严重不足与设计缺陷。上海动物园作为日均客流量过万的大型公园,仅有一个“隐身”在大门外游客服务中心角落的母婴室,且设施简陋——“一张婴儿护理台,一只简单的洗手盆,一只带盖的家用塑料垃圾桶,墙脚有一个带盒盖的电源插座”,远未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状况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背离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导向。
城市文明的标尺,不在于宏大的场馆,更不在于严守的规则,而在于对最脆弱群体的关照细节。当一名10月龄婴儿在闷热中因喝奶被驱赶时,我们损失的远不止一次愉快的游园体验,更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期待此次争议成为优化城市母婴友好环境的契机——毕竟,善待孩子的社会,才真正拥有未来。
撰文 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