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反映,在骑行共享单车时,遭遇了自动锁车,导致自己摔伤。这样的事故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民分享过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无故上锁的经历,涉及市面上多个共享单车品牌。然而吊诡的是,对于自动落锁的说法,平台却并不承认,大多回应称没有记录显示存在自动落锁,可能是机械故障所致。
图源网络(图文无关)
事故真相究竟如何,关乎万千用户的生命安全,不能是一本糊涂账。一边是用户痛陈骑行中突遭落锁威胁人身安全,一边是平台以内部数据为依据矢口否认。造成这种“罗生门”的关键原因在于:车辆运行数据完全由平台掌控,平台企业垄断着最终解释权,用户维权时连“证明自己是因自动锁车摔伤”都成了难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使得企业可以轻易地逃避责任,而消费者维权则举步维艰。
要打破双方各执一词的僵局,不能仅靠企业自查,有必要及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并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第三方监测机制的缺失,让企业能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即便出现多起事故,也只需一句“机械故障”便可搪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缺乏改进安全技术的动力,长此以往可能埋下更大的公共安全隐患。同时,随着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用户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关系千万人出行的共享单车,不能在安全标准上“留白”,政府部门应当及时介入,加强行业规范与指导,填补监管空白。
对共享单车平台企业而言,安全责任不是一句空话。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是链条老化等机械故障而非自动落锁导致的事故,也应加大车辆检查和更换维修频次,切实保障用户安全。一味推诿责任,只会使品牌信誉受损,消费者自会用脚投票。相关品牌应高度重视,用清晰可信的事实打消用户疑虑,赢得用户信任。这是平台所应肩负的基本社会责任,也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共享单车的初心是绿色出行、便捷惠民,倘若每一次骑行都变成“自求多福”的安全赌局,所谓便捷也就失去了意义。唯有企业扛起责任、监管跟上步伐、技术服务于人,才能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市民出行的放心选择。
撰文 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