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AI再有本事也不能“越俎代医”

2025-02-25 11:45 来源:南方网

  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严禁互联网医院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规定,成为舆论焦点。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席卷各大领域,医疗行业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各地多家医院纷纷引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并通过本地化部署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多个场景。“DeepSeek化身中医开药方”的话题更是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当AI大模型走入寻常百姓家,它在医疗领域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对于“湖南禁用AI自动生成处方”又该如何看待?

图片

图源网络

  必须承认,DeepSeek作为国产AI的佼佼者,技术实力不容小觑。从影像识别分析、病历文书生成,到智能导诊、用药提醒、语音查房,AI正在医疗领域获得愈发广泛的应用。多家医院的医生表示,智慧医疗AI助手在检索信息和临床诊疗思路上表现出色,还能够融会贯通各个科室的知识信息,给出更全面的诊疗方案,甚至有时能替代多学科联合会诊。但如果就此“越俎代医”,把诊治甚至处方权全权交给人工智能,对医生、医院和患者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必须看到,人工智能工具只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最终来做决断的还是医生。比如,中医常常需要“望闻问切”,而AI仅能通过文字或语音收集部分信息,难以全面判断病情。又比如,患者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准确描述症状,导致诊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外,药企通过数据“投喂”影响AI推荐药物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

  单从技术角度来看,DeepSeek确实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症状描述,结合医学理论、用药病例来生成处方。问题是,这些处方是否真正适合患者?相同的症状下,医生和AI开出的处方会否存在不同?有医学专家表示,AI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赖于大量的高质量训练数据、算法的优化程度以及临床验证,但无法替代医生对患者个体差异、心理状态及社会背景的综合考量,在处理复杂病例等方面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人工智能没有处方权,应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要求,“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此前北京、江苏等地也已出台类似政策。如今湖南省跟进,是对“依法执业”更严谨的考量,既为医保基金安全加上了一把“锁”,更为公众筑牢了一道安全屏障。

  医学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活”,更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问答,它充满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人工智能确实为就医、看病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应审慎对待这些工具的建议,将其作为参考,综合考量多方意见。医疗行为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再有本事的AI也只能为人所用而非取而代之。

  撰文 尹贵龙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