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素来享有盛誉,最近也因此被不少辅导机构盯上。据媒体报道,一些辅导机构出现大量有关“清北名师”辅导的信息,其中不乏“清华大学本科在读,生物学奥林匹克国赛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清华大学英语保送生选拔”等宣传标语。
图源网络
暑假期间,辅导机构公然做起了名师辅导的广告,给人一种“清北名师”满大街的观感。但是,辅导机构既没有公布高校学生有效证件,也没有公布所谓“清北名师”的大学毕业证书,只有平台自己“背书”,让人很难核查相关资质的真实性。同时,在“双减”的大背景之下,如此堂而皇之地宣传“清北名师”,辅导机构的题外之意,恐怕是暗示家长进行学科类培训。
“双减”明确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展学科类培训,如此大摇大摆地进行暗示,必须引起警惕。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如今,这些辅导机构趁着暑期四处宣传,丝毫没有“点到为止”的意思,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防止异化的学科类培训卷土重来。
对于辅导机构而言,有两条不能越过的底线。一是不能违规宣传,假借“清北名师”来诱导家长为孩子报课;二是不能无视“双减”规定,利用暑假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打着“清北名师”的幌子,干着违规的学科类培训,无疑会削减“双减”的效果。对此,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对辅导机构违规办班的行为要及时叫停。
当前来看,不少家长青睐在暑假期间将孩子送到辅导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假期照顾不过来的客观原因。家长的这些困境,需要社会力量的及时介入。例如,社区可以推出托儿班、兴趣班等,为假期孩子提供更多的去处。
辅导机构应立足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通过“清北名师”来宣传,暗示家长可以进行学科类培训。当前,“双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绝不能有丝毫松懈。毕竟,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不能成为个别辅导机构的“生意经”。(刘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