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网友分享的一张图片获赞数万。图片内容显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项名为“这条小鱼在乎”的助学金正在发放。据了解,这项助学金名字来源于课文《这条小鱼在乎》,不仅名字让人感到温暖,更让人欣慰支教和助学行为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
图源网络
涓涓细流终成大海,不放弃每一条小鱼,爱终将抵达远方。“这条小鱼在乎”,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关注和爱心,更是一种坚持和不放弃。中国扶贫工作的经典之作《囊谦县志》,以扶贫工作为背景,描绘了大批下基层、到乡村支教的志愿者们,他们走过崇山峻岭,穿行在河流、草地、原野之间,不断用热情与知识影响高山上的孩子们,给孩子们带去了最闪亮的星星与希望。这些志愿者的前行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汗水,蕴含着无私奉献与感人至深的爱与希望。
教育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贫困、地域、语言、课程等一系列因素,是许多贫困地区孩子求知路上的“绊脚石”。在这种背景下,支教助学成为了一件大事。它不仅能使贫困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更赋予了他们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未来的可能。怀揣着“这条小鱼在乎”的精神,许多志愿者加入到了支教、助学行列中来。他们扎根山沟,跨过沙漠,走进偏远的小村庄,只为填补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知识差距。志愿者们化身为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和知识去关心这些孩子,让孩子们在知识与情感上都得到滋润。
支教助学可以激发双方的正能量。受助者从中获得希望与勇气,走出困境投身梦想;而志愿者也能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成长与生活方式,获得成长与进步。助学行为提醒着我们,享受了发展机会,就要多加投入,用自己的爱与力量回馈社会。把自己摆到爱与奉献的行列中,去感知人间真情,去体味那些艰难但充满了爱与希望的经历。
当然,支教助学的道路,还需要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加以思考和探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助学和支教的支持力度,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志愿者在支教和助学过程中的行为需要受到更多尊重和支持,他们所面对的困境和压力,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研究者、学者和专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教育扶贫发展的策略和方案,从现实和理论角度推动教育扶贫领域的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让更多有困难的孩子得到关注和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承。
愿“这条小鱼在乎”的情怀能够以更多的方式建立起人们之间的联系,让社会承载更多正能量,让人们共同编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