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莫以“研学”为名行捞金之实

2023-07-19 11:04 来源:南方网

  研学旅行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早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已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然而,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的介入,种种乱象也四处滋长。比如,原本只需买几十元门票进入的景点和博物馆,3小时“研学团”的价格区间却在400元上下;原本预约就能免费进入参观的名校,在“名师带游”的宣传下也涨至500元上下,实际只是带孩子们进校拍照1小时……表面上的研学旅行,实则是盘算生意,异化为掏空家长钱包、折腾孩子的“杀猪盘”。

图源:杨靖/视觉中国

  研学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与整个行业缺少规范息息相关。当前研学的界定模糊、行业标准不健全,导致入行门槛比较低,从业主体资质参差不齐。因此,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明确研学范围、经营资质、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违规处罚,严厉打击价格虚高等问题,确保研学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墨子》有言:“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作为带有教育属性的服务,研学游绝不仅是一门生意。研学的核心是“课”不是“游”,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对企业而言,如果偏离教育目标,背离实践育人初衷,纯粹地追求商业利益,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企业与其挖空心思“赚快钱”,不如苦练内功、用心服务,精心打磨课程,为学生们创造到广阔天地见世面、学知识、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

  研学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健全完善,家门口的红色景点、博物馆,乡村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家长们要勇于打破“剧场效应”“标配思维”等束缚,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实现寓教于乐,防止在铺天盖地的产品兜售中失去判断、迷失方向。(陈长)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