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放宽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年龄限制:四川眉山和遂宁将事业单位招聘年龄设定为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上海将执法类公务员的报考条件调整为38周岁以下。这些政策调整,释放出打破就业年龄歧视的积极信号。
长期以来,“35岁门槛”在就业市场中屡见不鲜,背后是一种以效率至上和管理便利为导向的功利思维。这种思维习惯将年轻与活力、可塑性、低成本简单画等号,却忽视了人才成长周期的多样性。这种观念渗透至整个就业市场,使得35岁成了一道残酷的分水岭,将许多正处于经验、心智与能力黄金期的人才挡在了机会门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于2022年升至39.72岁,同时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也已开始实施。在此背景下,固守35岁门槛,无疑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浪费。
2023年11月26日,2024年度“国考”开考,考生进场准备参加考试。新华社发
当前各地对招聘年龄限制的松绑,具有风向标意义。这不仅是对国家层面倡导消除就业年龄歧视的积极响应,更是顺应劳动力结构变化、拓展个体职业生命周期的务实之举。
当然,取消硬性年龄限制,仅仅是破除就业年龄歧视的第一步。政策善意要转化为全社会认可的普遍规则,仍需跨越诸多障碍。关键在于扭转长期形成的“唯年轻论”思维,推动用人单位从简单依赖年龄和学历的粗放筛选,转向构建以能力、绩效和岗位需求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需同步完善,例如通过适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协助缓解家庭照护负担等措施,为35岁以上的劳动者创造更友好的就业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警惕一种倾向:避免将“35岁门槛”简单地替换为“38岁门槛”或“40岁门槛”,从而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年龄划线。破除年龄歧视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能力本位”的就业生态,让每位劳动者的价值都能得到公正衡量。
公务员、事业编招录政策的转变,迈出了消除职场年龄歧视的关键一步。我们期待此举能够激发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各行各业共同跟进。这带来的不仅是招聘规则的调整,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着社会开始真正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能力与价值,让人才活力在更长的职业生命周期中充分展现。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人力资源潜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顾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