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直播带货有表演成分,没想到还能“全盘皆演”。据媒体报道,使用虚拟背景的“绿幕直播间”大量存在于多个直播平台,消费者看到的诊所、果园、工厂车间等直播现场,实际上都是用绿幕抠图等特效技术合成的伪现场、伪流水线。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消费者觉得商品货真价实、物美价廉,从而下单。
图源:法治日报
眼见为实,是消费者最朴素的购物经验, 而绿幕直播间的存在,是对这条经验的无情嘲讽,消费着市场上的信任,践踏着商业诚信的底线。这类直播间往往布置粗糙,面对“具体工厂在哪”“能不能展示工厂内部实景”等追问,主播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熟悉网络的人识别起来倒也不难。然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直播带货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很容易信以为真,买下一堆号称“源头工厂直出”“产地直发”的商品,轻则蒙受财产损失,重则懊悔自责,影响身心健康。
绿幕直播造假的猖獗,源于其极低的操作门槛和极高的收益诱惑。真正的工厂里,流水线有固定的生产节奏,工厂不可能为了配合直播,而调整生产进度。绿幕直播则不同,一块几十元的绿布、一部手机、几盏补光灯,就能让任何人轻松直达工厂、果园、医院“现场”,在这里娓娓道来推销产品。加之直播平台对工厂场景的审核相对宽松,此类直播间因而迅速泛滥,一旦流量达到一定规模,主播就可以通过带货佣金轻松获利。可见,对于商家而言,这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只是对于消费者,都成了防不胜防的陷阱。
直播带货套路频出,社会信任经不起这么消费。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绿幕直播造假的危害,远非货不对板那么简单。当造假者通过虚假场景轻松获得流量和销量,那些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被挤占市场份额,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做产品?更重要的是,一旦信任崩塌,消费者便不再相信直播间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不再相信市场上存在诚信经营的商家。从法律上来看,绿幕直播间虚构场景、隐瞒真实货源的行为,符合广告法第二十八条“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情形,构成虚假广告,应尽快追究商家的法律责任,不能任由造假行为大行其道。
诚信是商家立身之本,直播间岂能如此包装?绿幕直播造假,是直播电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然而,竞争不是造假的借口,市场行为必须遵守基本的法律规定和市场准则。面对绿幕直播间乱象,直播平台当守土有责,通过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并强制标注虚拟背景,同时加强对主播的管理,对涉嫌虚假宣传的主播进行限流、停播处理。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虚拟背景使用的边界,对通过绿幕技术造假、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严惩不贷,清除监管的真空地带。商家要坚持诚信为本,是好货自然有人买,与其在造假上绞尽脑汁,不如在产品上精益求精。
当流量凌驾于诚信之上,再繁荣的带货业绩,也终将变为海市蜃楼。直播间里,消费者想看的不是精心编排的真人秀,而是货真价实的好产品。唯有坚守法律底线、秉持诚信良知,直播带货行业才能走上以产品品质为核心、消费者信任为基础的健康轨道。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