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广州市荔湾区富力广场小区被曝“一男孩在家进行化学实验引发爆炸并受伤”,引发关注。同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初步了解,该爆炸事件确为一小孩在家中做实验引发。
涉事小区现场画面。图源:南方都市报
事故发生后,有网友拿诺贝尔在研究硝化甘油等烈性炸药试验中多次被炸伤的案例,来评价这名15岁男孩的行为,肯定其探索精神。同时,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表示“探索”出了生命危险,这样的代价是否过重?更有网友质疑,给孩子提供化学原料、制品的人是不是心太大?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并不是要否定化学实验本身,争议的焦点在于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安全意识如何平衡。
在“双减”大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就提出从评价改革入手,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和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加强实验教育,显然是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题中之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都需要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流程。从试剂的准确量取,到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再到实验条件的精准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烫伤、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更何况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缺乏正确指导、专业实验条件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危险系数无疑成倍增加,相当于在身边埋下了一颗“炸弹”。
科学探索值得鼓励,安全教育不能缺位。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的双重责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不妨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详细介绍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同时,学校还应组织好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技能,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安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尚不清楚这名15岁男孩的化学实验仪器、试剂从何而来,是独自一人捣鼓,还是有家长参与。当鼓励孩子仰望星空时,家长切莫忘了教会他们避开脚下的荆棘,应主动学习实验安全知识,告知孩子哪些实验可以在家进行,哪些实验必须在专业实验室中由专业人士指导完成。同时,家中应配备灭火器、手套、护目镜等应急设备,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家庭实验环境。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科学安全教育中来,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比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科普机构可以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科普展览和实践活动,缓解实验资源供需矛盾;电商平台严格审核化学品销售,设置“青少年禁购”标签;媒体制作和播放与化学实验安全相关的节目和视频,提高公众对家庭化学实验安全问题的关注度等等。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求知欲不再与危险同行。毕竟,最好的科学教育,永远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撰文 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