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解决偷拍纠纷,要有“能说理的人”

2023-07-17 10:24 来源:南方网

  智能手机普及后,几乎人人都有摄像头,随之而来的是“是否被偷拍”的纠纷。近日又出现一起因怀疑“偷拍”而引发争端的热搜——7月15日,重庆北碚区,一女孩拿起手机拍轻轨门上的指示牌,一男孩和母亲站在轻轨门下,。母亲以为女孩在拍男孩,向她吼道“拍什么拍”,女孩回呛:“你儿很帅吗?又没拍你儿。”随后两人发生争吵,进而爆发肢体冲突,母亲拿水瓶向女孩头上砸去,女孩头部流血,随后报警。

图源:EG365/视觉中国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不久前,广州一女子怀疑自己在地铁上被大叔偷拍,且在对方自证清白后仍将其曝光,引发广泛关注。面对无处不在的手机摄像头,人们自我防范的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人也选择与拍摄者进行交涉。但交涉过程中的情绪如果走偏了,就会导致局面的不可收拾。这次因“偷拍”争议而酿成的流血事件,亦是如此。

  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未经同意偷拍他人,就可能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等人格权,需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绝大多数人即便背不全这条规定,最起码都有对“偷拍”说不的意识。问题在于,当“拍还是没拍”的纠纷被摆到了公共场合,双方都有被无数双眼睛甚至是手机摄像头盯着的压迫感,很容易引发意气用事的争吵和肢体冲突,结果只会是一地鸡毛。

  把“女孩被打”事件的时间轴拉回来,双方本可以拿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譬如请周围的热心人来做第三方见证,在协商后调出相册察看男孩是否被偷拍,以及寻求工作人员帮助或报警,哪种都比拿水瓶砸人要好。当事人简单粗暴的处事作风,也将让自己付出不小的代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场合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摩肩擦踵多了,难免会导致矛盾的“火花”。最近热搜上的“偷拍”事件不过几起,但每天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内的纠纷,想必是不计其数。这给城市管理提了个醒:人的戾气是未知且不可控的,是否可以建立一种见招拆招的机制?

  以“偷拍”纠纷为例,如果没有公众信服的“能说理的人”在场,双方大概率就只能是自说自话,容易陷入到情绪的对垒中。这个“能说理的人”在站台上很多,譬如站务人员或是保安,但在流动的车厢里确实不好找。是否可以增大巡查人员的密度,在当事人双方争执不下时尽快介入——这种人力资源的投入需要成本,但对日益增多的公共交通纠纷具有可靠的调停功用。既抓大也管小,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当落脚于此。(谢伟锋)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