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开通高考分数查询,高考志愿填报备受关注。教育部在官网发布“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以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事项。志愿填报是迈进大学的最后一关,考生和家长要用心做足功课,切莫焦虑和盲从。
图源:视觉中国
填报志愿需要大量信息作为参考。今年多家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AI填报”这类新型工具,利用互联网爬虫技术,收集教育领域相关信息,进而生成“志愿填报”咨询产品,产品价位在200元到数千元之间不等,有的产品一上线就售罄了。但火爆的背后也需要冷思考,高考志愿填报受到高校宣传力度、招生情况、社会热点等诸多变量的影响,而人工智能算法具有局限性,很难预估实际录取分数的波动,更不能给出一人一策,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却不能完全依赖。
要谨防“病急乱投医”。志愿填报时期是涉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的焦虑和信息不对称,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骗取钱财。比如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自称“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而事实上,相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的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考生和家长稍有不慎,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误了前程,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仔细甄别各类报考信息,莫被各类五花八门的“权威网站”迷了眼。
填报高考志愿是技术活,需要考生和家长综合各种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人人都希望成为“逆袭者”,在分数和排名既定的情况下,既要保证不掉档,又要“不浪费一分”,考生和家长有焦虑也不足为奇。相关部门、学校和任教老师应积极伸出援手,引导考生树立对高等教育及志愿填报的正确认知,帮助研读招录政策、投档规则等,助力更稳妥地填报志愿。
归根结底,考生是志愿填报的第一责任人。高校专业众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生不妨把填志愿当作一个更好看见自己、发现自己的机会,真正问一问内心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认同什么,统筹考量兴趣、能力、性格、求职意愿和社会需求等要素,而不困于“标准答案”,避免被一些人鼓吹的就业焦虑、挣钱焦虑牵着鼻子走。
高考只是人生的起步,当代青年实现梦想的舞台无比广阔,听从内心声音,理性分析选择,勇敢做出决定,才是填报志愿应有的姿态。(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