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多家口碑营销公司,这些公司打造闭环私域流量,通过冒充真实用户伪造口碑问答、篡改标题评论及操纵搜索结果、抹除负面报道等手段误导网民。
图源:视觉中国
大数据时代,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也极大降低了造假成本。一些不法机构为了让网络用户陷入虚假信息茧房,练就了造假的“十八般武艺”,万词霸屏、虚假种草、流量劫持、注水评论……一条龙式的造假手段不断丰富,甚至已从人工造假演变为机器人造假,十面埋伏、真假难辨。
你所看到的有口皆碑,可能都是刷出来的。口碑操纵公司使尽浑身解数,让网络用户无法掌握真实信息,最后被他们设定的信息“牵着鼻子走”,成为他们牟取利益的“棋子”。口碑操纵者对技术缺乏应有尊重,公众则会因此对互联网产生信任危机。
网络背后不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用户,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将自身商业利益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害他人的基础上,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伦理道德,更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竟然还有公司在315被点名后,霸气回应称曝光打击不大:“合作没影响”。对这些冥顽不灵的“网络黑社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以及《刑法》当彰显法律权威,用“长牙齿”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长长深刻的“法律教训”,斩掉他们心中的“自以为是”,给害人害己的网络造假潘多拉魔盒套上法律的枷锁。
打假不能止于315。人们的生活“无网不在”,打假也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政府、平台、用户应当共同携手织密织牢“打假网”,让造假者无处下手、无处可逃。(南方网徐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