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考核检查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适当精准的考核能更好推动工作落实,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然而,有的考核指标与考核目的不匹配,一些地方搞起“总部经济”,只顾当地财税指标“好看”,却因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当地没落到好处,无形中造成无底线减税的恶性竞争;有的检查安排不合理,一些地方发生安全事故后,往往急匆匆开展安全排查,要求短时间内摸排清楚全域范围内安全隐患,容易导致结果失准、工作失效;还有一些考核检查事项设置本身也不合理,比如信访稳定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三跨三分离”信访案件,不是本地发生的事、人也不在本地居住,因为是本地户籍,属地就要做好稳控工作,否则可能面临追责。
图源:半月谈
凡此种种,既加重了基层负担,又分散基层干部工作精力。何以如此?首先,压力“甩锅”。有的上级部门借考核之手,将属于本部门的责任推卸到基层,不管权责是否匹配、人员是否专业,对考核指标一放了之、一审了之,将治理决策简化为考核把关,这大大挤占了基层干部用于落实的时间。其次,“拍脑袋决策”。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乡镇未充分参与,导致对任务目标和预期效果了解不全面,执行时只能被动落实,难以根据本地实际灵活调整优化。这种“拍脑袋决策”的背后,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因此必须警惕一些领域陷入“考核越多,标准越高,问责越急,结果越假”的怪圈。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考核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工作标准,把为民办事、替民解忧作为考核评判标准,避免因为考核体系与工作实际相差甚远而影响基层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核指标体系的管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基于对基层工作和人员状况的了解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政策执行中,要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声音,了解具体落实情况,并适时进行调整完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真减负、少折腾,把考核制度完善得更客观公正,基层干部才不会对基层工作望而生畏,也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干事创业。
撰文 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