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以及冬季流感季的来临,部分地区放松对退烧药、感冒药等药品的购买限制管控。不少消费者出于预防或治疗的考虑,购买感冒消炎药的热情大增,其中抗疫中成药成为消费者囤货的重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脱销”情况。
图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线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连花清温茶”或“莲花清温茶”等山寨药品,价格与真品差异不大,成分大致相同,甚至包装也比较相近。当被网友问到是否是线下店里面的胶囊同款时,商家给予肯定回答,并表示“现在线下这个火得很,抢都抢不到”。同样的读音、相似的成分、暗示性的话术,都在引导人们,这些产品与胶囊一样能够治疗新冠引发的病症。然而经证实,“莲花清温茶”只是普通的茶,仅有宣肺清热的效果。这些山寨产品只是“蹭流量、赶热度”,若是消费者真的将“李鬼”当“李逵”,反而可能因“药不对症”而延误病情。
针对该情况,11月22日,以岭药业在其公众号上发布声明,提醒消费者“市场上诸多名称为‘连花清温茶’‘莲花清温口服液’‘莲花清温植物饮料’及‘莲花清温丸’等商品,均非以岭药业公司生产、销售或授权生产、销售”,并表明对生产、销售假冒、混淆公司产品及其他侵犯公司商标专用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公司保留追究责任人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此外,公司还在加紧“扎牢篱笆”,一口气申请注册了好几十个新的商标,涉及大量谐音,以尽可能减少“碰瓷”。
商家的“碰瓷”行为实质上是利用消费者的紧张、恐慌心理,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趁机牟利。消费者要保持清醒头脑,一方面,“新十条”强调各地要加强对对症治疗的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准备,各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网点等也在做相应的准备,保证药物的可及性,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去囤积和高价抢购药物。另一方面,选购药物时也要“擦亮眼睛”,准确核对药品的市场资质、药效和厂家等信息,以防“真金买到假货”,掉入商家陷阱。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提高对恶意商标注册的辨识能力,及时严肃查处虚假广告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以以岭药业为代表的正版药品企业也要及时主动发声,为消费者拨清“迷雾”,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声誉和合法权益,共同推动市场规范有序运行,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期的平稳过渡。(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