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没有租金压力,提前享受用车便利,不想用车随时可退”“即使征信不完美,只要签合同,公司就会提供平台,保证月入一万二以上”……看到这样的用车宣传,你是否会心动?据媒体报道,一些汽车租赁公司推出“以租代购”“租满送车”模式,吸引消费者签署合同购置车辆。然而,实际用车、退车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面临违约易、维权难等困境,有人甚至租车10天损失10万。
图源:法治日报
所谓以租代购,是一种汽车融资租赁的购车模式,购车者先以租车的方式使用汽车,每月向汽车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直到付清合同中双方达成的金额或者达到一定期限后,汽车从租赁公司处过户至购车者个人名下。相较于传统的从金融机构贷款买车,以租代购对消费者的资质审查较为宽松,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也吸引了不少想要从事网约车行业的人,让他们做起“既能赚钱又能得车”的美梦。法治社会,低门槛不是以租代购模式高风险的理由,乱象频出之下,我们不免追问:明明有合同的约束,为何这样一套商业模式,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反复收割消费者?
买卖双方的信息失衡,让消费者落入认知圈套。以租代购是租赁吗?其实并不是,它的本质还是贷款融资,只是出资方从银行变为了企业。既然是贷款,还款不及时或是过程中反悔,自然要承担相应的违约成本。然而,一些商家在签订合同环节刻意隐瞒这层融资属性,用“随时可退”“租满就送”等话术,把它打扮为普通的租车服务,消费者自然也就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消费者想要中途退租,就要白白损失首付、租金和押金,甚至被商家索要高额违约金、折旧费。可见,所谓“随时可退”,不过是商家开出的空头支票,汽车以租代购就这样在商家的虚假宣传中“带病狂奔”。
以租代购从金融服务沦为套路陷阱,不仅会掏空消费者的口袋,更会透支全社会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唯有建立规范、强化监管,方能引导以租代购重回健康发展轨道。为此,要尽快出台汽车融资租赁相关条例,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明确违约金上限和退租规则,从制度层面扫除消费陷阱;要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银保监+交通”三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商家虚假宣传行为露头就打,对隐性收费、条款不明等问题严加整改,彻底清除监管死角;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轻信口头承诺,不贪图低成本高收益的小便宜。以租代购动辄涉及资金十多万甚至数十万,这对个人而言不是小数目。唯有坚持金融向善、加强市场监管,才能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撰文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