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莫让“AI换脸”成为诈骗的工具

2023-05-25 17:12 来源:南方网

  近期,“AI换脸”新型诈骗频发。福州市某企业法定代表人郭先生因AI“偷脸”,10分钟被骗430万元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全网关注。人们不禁感叹,AI技术何以成了犯罪分子的帮凶,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图源:EG365/视觉中国

  上述案例中,郭先生接到一个声称是他好友的人的视频电话,请求借用郭先生公司账户进行一笔430万元的保证金转账。郭先生在视频聊天中确认了好友的面孔和声音,也就毫不犹豫地将钱款转给了对方。然而,当他再次联系好友时,才发现自己遇上了“高端”骗局。

  如今,利用AI伪装出的面孔太逼真,有图有视频也并不能完全与真相画等号。这一案例之所以能冲上热搜,这便是最大的痛点,令人细思极恐。

  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够利用AI进行诈骗,原因在于其掌握了一定的人脸、人声等生物信息。可以想到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受骗人自己对外公开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账号,二是售卖他人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因此,“AI换脸”诈骗看似是一个新问题,其实还是回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老问题上。

  相比于普通的诈骗手法,“AI换脸”诈骗隐蔽性更强,更容易得逞。监管部门应坚持“急在治标”与“重在治本”并举的导向,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严肃追究不法分子的法律责任,倒逼采集人脸、声音等个人信息的商家或机构建立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从源头上清除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的土壤。

  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固然不能因噎废食,但也需要提高防范意识。首先,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不随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以免被骗子“精准围猎”。其次,进行财务交易时,即便是熟人,也务必通过多途径核验对方身份,尽量避免在社交软件上进行大额资金的转账,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工智能时代,唯有治理力量大过不断升级的骗术,让“AI换脸”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转,才能避免其沦为诈骗犯罪的工具。(陈长)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