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十五运会开幕进入倒计时200天,各个比赛场馆的升级改造工作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近日,广东奥体中心、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三个市民们十分熟悉的体育场馆集中迎来了媒体记者的实地探访,即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方来客。各个比赛场馆的升级改造都有何亮点?又将给广大市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首先,“节俭”与“环保”是如今办赛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即将开幕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也不例外。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各个场馆坚持绿色低碳和全民健身理念,在场馆原有基础上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和铺张浪费。其中,广东奥体中心通过太阳能光伏系统,为项目提供可再生能源,每年可以减少191吨碳排放,低碳建材的使用可使场馆改造降低30%以上的建材碳排放。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在建筑空间和室外园林设计中融入岭南水墨文化元素,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低碳现代化体育场所。广州体育馆作为残特奥会轮椅篮球比赛的主赛场,在保留原体育公园岭南骑楼步行空间的基础上,将场馆的无障碍设计提升至“全链关怀”标准,场馆的空调与照明还实现了智能调节,节能效率提升35%。总体来看,十五运会承办比赛的场馆中约90%为现有场馆,是近几届以来新建场馆最少的一届全运会,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实现了节俭办赛。
其次,关于十五运会的升级改造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场馆之内。广东奥体中心外围修葺一新的奥运五环、柏油马路,广州大学城内全面翻新的健身步道,广州体育馆周围同步增设的无障碍设施,还有配合十五运会同步推进的轨道交通、道路项目……十五运会给广州、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红利不仅仅是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数量提升,更给推动城市基建增添了更多动力。
此外,十五运会带给广州、带给粤港澳大湾区的红利还将持续到赛事结束之后,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其中,广东奥体中心在改造中拆除了原来二层封闭的外围幕墙,形成了架空通风的全民健身平台,活化了场馆空间。广东奥体中心还在外围辅以大量的林荫及户外设施,建设骑行绿道和人行跑道,丰富绿色健身基础设施,建成周边居住区15分钟步行圈,形成“运动减碳”的良性循环。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在改造中结合大学城中心湖公园和周边自然山体,整合自然山水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生态体育公园。广州体育馆的升级改造突破了传统场馆的时空边界,通过可升降隔断系统,体育馆可在48小时内转换为万人演唱会场地,从而兼具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的场馆功能……多个十五运会场馆焕新亮相,升级改造中的种种细节,都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承办十五运会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将大赛筹办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生态建设、服务民生的大格局。
期待焕然一新的十五运会场馆成为长期陪伴我们日常生活的赛事红利,让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这场全国性盛会的到来!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林涛
海报设计 曹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