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收视率造假该重拳整治了!

2021-12-21 09:46 来源:南方网 陈长

  近日媒体报道,今年4月播出的一部电视剧收入1亿多元,却花了9000万元买收视率,两部影视剧甚至接连出现了超前点评的荒诞现象,引发网络热议。收视率造假不仅严重影响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污染了整个文化生态,而且对社会诚信造成极大损害,必须出重拳予以整治。

  对影视行业而言,收视率确实是命根子。作为电视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一项指标,收视率调查是国际通行的有效评价模式。我国收视率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向是电视节目出品方、电视台及广告主之间进行交易的可靠依据。从本质来看,收视率并没有原罪,它只是一个行业正常的量化指标,代表着观众的认可程度,追求收视率本身也无可厚非。

  然而,正如古话所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置作品的质量与口碑于不顾,盲目追求收视率,就必然导致收视率造假“野蛮生长”。收视率造假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存在,后来在资本的作用下愈发隐蔽和复杂多样。通过污染样本户、篡改数据等方式,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成为卫视造假的帮凶主谋。一些电影质量平平,票房却动辄十几亿;有的电视剧并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点击量却超出全国人口总和;明星价格虚高、内容同质化、审美价值取向低俗等问题屡见不鲜,已经伤及影视产业的肌理。

  收视率造假之所以猖獗,主要在于其利润丰厚且违法成本低。收视率每提升0.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广告效益,常常数以百万元计。而影视行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致使收视率造假几乎“零风险”。同时,当前许多电视台与制片方在电视剧购买保底价的基础上,通常会协定一定点的收视率,如播出后超出协定收视点,电视台会给予制片方高于保底价的价格回报。有的制作公司被利益蒙蔽双眼,不惜选择数据造假,最终造成了恶性循环。从表面看,弄虚作假的数据似乎比踏踏实实的追求作品质量容易得多,来得也更快,但时间会证明,这一欺骗观众的行为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之举,必然会令造假者自食恶果。

  提升作品质量才是收视率的王道,观众才是影视业生存的土壤。影视剧是精神文化产品,制作者要重视其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与其饮鸩止渴,把心思用在钻空子造假上,不如潜心研究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回到内容标准上,不断开拓市场,提高好剧的收看率。同时,真实的收视率是观众的选择,业界要出台更全面、科学、精准的评价体系,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统计,还影视行业一片清朗之地。

  重典方能治乱,猛药才能去疴。不清理收视率造假的土壤,不坚决斩断买卖收视率的利益链条,造假问题就难以杜绝。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收视率相关法规,完善相关监管机制,破除收视率调查的垄断性,让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那样,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不法行为,加大曝光和惩处力度,采取列入黑名单、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措施,让其“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这是文艺从业人员应当时刻牢记的准则。让“用作品说话”成为行业标准,才能让收视率真正回归本位,让影视行业竞争生态恢复公平,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收视率环境。(南方网陈长)

编辑:王沛容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