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管不了子女,还靠老人给抚养费。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啃老现象亟须引起重视。
啃老不是个新现象。过去说起啃老,大都指成年子女没有工作能力或不愿工作,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成年子女为就业、成家、子女教育等涌向城市,导致一种新型的啃老现象在部分农村地区不断蔓延。即: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啃老行为,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更为直接和明显,有的更为隐蔽变相得“理所当然”,有的甚至演变得更加“冠冕堂皇”,让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皆啃成了常态。
调查发现,有一些成年子女购买高档住宅或豪华汽车,往往超出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最终只能推给父母买单;还有一些成年子女沉迷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频繁更换手机、追求时尚潮流,其费用也大多来自父母的腰包;也有一些成年子女受学历、技能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借助父母提供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更有一些成年子女虽然已经结婚生子,却无力应对家庭消费的攀升,仍要依靠父母的资助。
此等啃老现象,虽然表面上看似无伤大雅,甚至有点“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却是对家庭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老年人的经济负担。特别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一些老年人在经济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需要子女赡养。当成年子女进城就业及创业增收压力增大时,赡养往往也会走向啃老。这在无形中影响了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生活质量,更对传统乡村社会价值观产生冲击,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农村啃老现象日趋严重,其根源是复杂、多元的,既有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要消除农村啃老现象,应综合施治,在社会舆论、道德法制、维权保障等方面向啃老现象说“不”,旗帜鲜明反对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在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改革分配制度、增加百姓收入,控制房价、稳定物价、降低教育医疗费用、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减少滋生啃老的土壤。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解决农村啃老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出台了老年人有权拒绝“被啃老”的相关法规。保护老年人财产权益,制度和法律从来不会缺席。消除农村啃老现象,降低农村啃老发生概率,更要用相关的制度和法律说话,为农村家庭减负,让农村的老年人不再“被啃”,安享幸福晚年。
撰文 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