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小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新游戏——玩“烟卡”。 “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把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放在地上,以空掌心击拍地面,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
图源:“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玩“烟卡”其实和“拍洋画”“拍纸片”类似,相信不少人童年时都曾玩过。从过来人的角度来看,“烟卡”好玩、有趣、新奇,孩子们乐在其中。但随着“烟卡”游戏的蔓延,不少家长担忧孩子会因为玩“烟卡”而过早接触烟草制品,一位爸爸因儿子考试成绩退步怒烧孩子积攒的近千张烟卡,心理专家表示“烟卡”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有人“上书”多个中央部门要求规制烟卡销售。小小“烟卡”引发的焦虑可见一斑。
游戏,是孩子们的第一语言。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益于从小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也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启蒙课,这样的体验对于“Z世代”的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因此简单粗暴制止或者干脆一禁了之,都不是应对“烟卡”最好的办法。
不过,如同玩其它游戏一样,玩“烟卡”也要可控、有度,而不能沉迷其中,更不能有“赌博”和攀比心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加以正确引导,做到疏堵结合,向他们告知风险,与他们商讨规则。尤其当问题发生时,除了看到“问题”,更应该关注“人”,不是不让你玩,而是要你懂得“怎么玩”。
“烟卡”在孩子眼中是“卡”,在商家眼里又成了“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废旧烟盒剪下的烟盖,也就是孩子们所说的“烟卡”,商家是不得二次销售的;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则涉嫌侵权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当前,网上有不少售卖“烟卡”的商家,有的月销量超过两万,还有商家自称是烟厂直接拿盒子叠的,个别不良商家甚至诱导小学生花上万元购买“烟卡”。对此,社会各界尤其是监管部门应该有所行动。今年4月以来,多地市场监管、公安、教育、检察等部门都在中小学校周边开展了“烟卡”专项整治行动,引导经营者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做到合法合规经营,共同守住保护未成年人责任底线。这也正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
撰文 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