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天下苦大数据杀熟久矣。近年来,不少网民抱怨,因新老用户身份不同等原因,不同人在购买相同商品和服务时所享受的价格并不一致。这种区别对待在经济学上叫作“价格歧视”,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部分商家和平台之所以能够采取这样的定价策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们垄断了某种产品和服务,使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为其“量身定制”的价格。
图源:视觉中国
算法作为一种工具正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在人们的互联网生活中。企业收集用户信息、通过算法调配资源,让商品和服务与用户的需求有更精准的匹配本无可厚非。近年来,正是因为算法的合理运用切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互联网电商才会迎来飞速发展。但企业需明白,商业交易的基石是信任,没有信任,交易便不会发生。消费者最初是因为相信企业能够提供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才选择留下自己的消费偏好等信息。部分商家和企业却利用自身垄断地位或信息的不对称,对消费者采取“价格歧视”策略,无疑伤害了这种信任。长此以往,必定会增加市场交易的成本,对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科技的“初心”理应是向善的。四部委推出《规定》,是对近年来互联网算法使用乱象的“拨乱反正”,为算法的使用划下明确的方向和范围,有助于让其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的作用,是引导互联网企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良性发展的重要一步,也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树立了坚强保障。(南方网张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