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大学生死学选修课的课堂播放了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片段,引起网友关注。生死教育名为谈死,实则论生。讲好这堂人生的重要一课,才能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遇到挫折时更好地战胜困难。
图源:《三悦有了新工作》截图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避讳谈死亡,这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了解和思考,对如何保护、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没有清晰的认知。犹记两年前山西某大学大二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后跳楼身亡,类似的轻生事件并非个例,其背后所折射的是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
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死亡话题渐渐脱敏。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在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死亡禁忌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多角度直视死亡,让人们思考该如何好好活着。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学选修课主要涉及生死本质与尊严、死亡意识、社会死亡、自杀问题等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答生死问题的平台,旨在以死观生,通过解释生命的哲学意义、科学意义,让学生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死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生命教育的空白。
然而还应看到,尽管部分院校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目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学校仍是空白,生死学教育普及力度仍待加强。一方面,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生理基础、生命伦理与健康等不同视角加强课程和教材设计,提高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健全完善教育体系,通过练习写遗书和墓志铭、观摩医学标本馆和博物馆、到病房做义工、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形式,以此加深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而是让青少年更早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关于生命价值的自我认识。要注重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引导学生向善向美,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热爱生活。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学习积累、不懈奋斗与价值奉献中拓宽生命广度,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人生课题,思考死亡是为了更积极地生活。不断完善生命教育是全社会不可回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