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城市更美丽

2025-02-18 11:46 来源:南方网

  2月16日,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隆重举行。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海珠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也再次彰显广州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领域的卓越成效。

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发布仪式(通讯员供图)

  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发布仪式。来源:南方网

  海珠湿地占地16500亩,总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广州绿心”,生态保护成效如何,事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广州市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湿地修复与保护措施,完成了对海珠湖鸟岛、海珠湿地二期垛基果林、南门等重点区域的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改善,引得各种生物在此栖息繁育,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这次又发现“海珠微瓢虫”,有力证明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效果良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广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深具长远眼光。海珠湿地作为“城市生态守护者”,充分发挥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资源优势,赋能环海珠湿地价值圈,为花城呈现出一幅湿地与城市互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湿地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蓄洪能力显著增强。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昆虫记录种从42种提升至903种,鸟类从72种提升至201种,其中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海珠湿地不仅是昆虫的天堂,也是鸟类、鱼类和植物的乐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维系,无疑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标志。

  海珠湿地保护实践证明,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并非“有我无你”的关系。城市通常被视为生物多样性的“荒漠”,而海珠湿地接连发现新物种,说明在合理规划和管理的城市绿地中,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得到保护,还可以有所发展。海珠湿地作为市区内的绿洲,看似生物资源匮乏,却能维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除了城市生态系统富有生命力,也说明事在人为,为城市生态保护树立了样板、增添了信心。

  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行动派站出来。除了抓好监管,增加投入,实施好重大项目,也需要引导企业树立长远眼光,强化责任心,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说到底靠每个人的觉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避免污染物乱排;不吃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不参与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买卖……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举手之劳,就是在给生物多样性献爱心。

  从昔日的万亩果园,到如今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湿地不仅是广州这座城市绿色变迁的见证者,也在全球大都市湿地保护中创造了“中国范儿”。

  撰文 张全林

编辑:胡伟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