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省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广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张伟涛走上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就赋予中国制造更多中华文化内涵建言献策。张伟涛建议,要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中植入更多中华文化内涵,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高度文化自信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国内工业设计奖项的评选要更加凸显中华文化元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的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此意义上,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中国制造更多中华文化内涵,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与彰显。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与此同时,广东也是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文化产业规模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如今,在这个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文化+制造”正碰撞出璀璨火花,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东莞潮玩将潮流IP与非遗巧妙混搭、汕头英歌舞机器人为智能玩具植入“文化芯”、以中国名著《西游记》为题材背景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海”……通过将文化要素融入制造业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工业产品也实现了价值超越。
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广东不但要在制造业上“走在前”,在文化领域也要当好“排头兵”,坚持以中华文化赋能中国制造,让文化与制造美美与共、互促双强,加速迈向“制造强省”和“文化强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