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近年来,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如“叫醒、陪聊、哄睡”等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
当今社会,消费早已不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寄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年轻人对心理需求的关注日益增长,更加注重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感,更愿意为那些能激发“小确幸”和“小欣慰”的情绪商品或服务买单。另一方面,工作和生活压力也催生出更多“情绪消费”需求,《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和忧郁水平比其他年龄段都高。由此不难理解不少年轻人希望通过消费的方式释放压力。在此背景下,为心灵按摩的“情绪消费”应运而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某店铺的陪聊服务商品页面显示,商品介绍非常简单,但销量很高,已售10万多份。图源:央视新闻
然而,在这一新兴业态为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情绪消费”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有商家推出高达上万元的包月套餐,不透明的价格让人不禁怀疑,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暴利”;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不明确,一些陪聊服务人员并不具备任何心理学或相关专业背景,但却声称能提供情感支持;不少平台的服务需要消费者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更有一些商家以“线上女友”或“线上陪伴”等名义,提供带有色情和低俗性质的服务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扰乱了行业秩序,也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加以规范化管理、立好规矩。
“情绪消费”的形式可以“虚拟”,但规则不能“隐身”。情绪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在包容新生事物的同时,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合法边界,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有效投诉和预警机制,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径,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同时,商家要坚守诚信经营之道,对商品内容、商品功效、交易流程、售后服务等作出明确公示,提醒消费者所购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杜绝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此外,平台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审核监督,及时屏蔽下架不良产品和内容。
“情绪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对年轻消费者而言,也要树立正向价值观和消费观,平衡好感性与理性,在享受即时情绪价值满足的同时,充分权衡自身实际需求与经济状况,避免盲目跟风。要清醒认识到,“情绪消费”只能暂时转移注意力,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走出困境终究要靠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加强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才能真正达成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撰文 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