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引发广泛关注,有声音指出,这份名单中,个别获奖作品“已达硕博水平”,其中一项一等奖作品标题中的“蒙特卡洛算法”,据称曾经出现在考博的专业题中。对此,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市科协回应称,已经开展调查核实。
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意板块获奖名单截图。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有科创竞赛评委指出,近两年参赛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以上海青创赛为例,其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1.5万,比去年增长11.2%。然而,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竞赛及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此后各种措施、文件纷纷出台。虽然教育部明令禁止中高考竞赛加分,但部分重点高中有“科技特长生”名额,部分高校“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中,都有对竞赛的相应政策倾斜。这也是各种科创大赛热度不减、家长带着孩子“卷”的直接原因。
蒙特卡洛算法、表面肌电、芯片集成、机器视觉……获奖课题中,有诸多连大学毕业的人都感觉陌生的关键词。不否认有神童的存在,但参赛中小学生集体达到硕博水平,仍超乎想象。一些家长过于追求比赛成绩,将孩子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下,让他们不断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甚至催生出了“一条龙服务”的培训班。尽管强调“肯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但培训机构也承诺“保奖”与“兜底”,“如果第一年不获奖,第二年免费再参加一次。”大多数培训机构针对三个知名大赛通常“三合一打包,一个课题同时投三项赛事。”变味的科创比赛里,总能看到“成人执笔”的影子,有科研资源的家长直接代笔,没有的就花钱找“外挂”,这样的科创赛场,看似比的是科研创新水平,实际赛的是家长的资源,与“拼爹”无异。
往错误的方向瞎“卷”,不仅对孩子成长无益,还容易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科创比赛只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注重孩子们在比赛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而不是过分追求比赛成绩。此外,还应加强对科创比赛的监管和规范,赛事主办方应把好审核关,加强对参赛者身份和作品的核查,树立正确的比赛导向。
撰文 王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