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快到毕业季,完成毕业论文是每位学子的“必修课”,而让学生头疼的,除了写作本身,还有查重环节。随着AI技术的发展,如今又出现了AI智能审查,论文要避免被查重“拦下”再添难度。当学术防线依赖技术筛查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毕业论文审查,是否正在陷入“唯数据论”的误区?
学术诚信容不得半点掺假,查重和AI检测确有必要,在督促学生规范撰写论文、检验文章独创性、提高学术成果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诸如“查重率低于15%”“AIGC检测率不超过20%”等硬性指标,却让学术创作陷入“文字游戏”的怪圈。有学生困惑:引用马克思主义原典算抄袭吗?归纳导师课堂观点算重复吗?算法的冰冷比对,可能将理性思辨与创新洞见误判为“重复”,将学术创作等同于文字重组,本质上是以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剪裁知识生产的鲜活脉络。
为绕过检测“雷达”,学生们琢磨出“同义词替换术”“句式拆解法”,把大把精力耗在和算法“斗智斗勇”上,“改查重比写论文还费劲儿”成了毕业季的普遍现象。本应奔涌的学术创新活水,硬是在数据的河道里被扭曲成了晦涩生硬的“降重体”。
检测标准的混乱也让人头疼。不同平台算法大相径庭,同一篇论文在知网和维普测出来的重复率可能差异悬殊。这种“标准打架”不仅让学生们焦虑拉满,更动摇学术评价的底层逻辑,究竟该以思想创新还是以数据指标评判学术价值?
守护学术诚信,需要技术筑牢底线,更需警惕工具理性对学术自由的侵蚀。当毕业论文写作的重点已不是问题意识、论证过程、学术创新,而是如何降低重复率,这不仅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有可能减损论文写作质量,甚至对学科教育、学术体系产生负面影响。说到底,学术的价值,不该由数据定义,而应由思想丈量。教育现代化,呼唤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构学术评价体系。
让学术回归本真,既要革新查重系统的规则和标准,让其遵循促进学术规范的本意,也要放宽硬性指标,建立更具人文温度的评价导向。比如,以学术诚信承诺书和导师深度评审取代纯数据考核,将评价焦点从文字重复率转向思想创新度。这既规避数据崇拜的误区,又强化导师的学术引导责任,使毕业论文成为检验学术能力的试金石。
与此同时,学术生态的优化还有赖于技术逻辑的深层变革,将技术价值体现在服务创新、为学术创作松绑上。这要求技术摆脱“监控者”的冰冷定位,借助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精准识别理论突破点与研究增量,为创新性表达“开绿灯”,在严守学术诚信底线的同时,将查重工具从“防抄袭”的机械屏障转化为“促创造”的智能助手,实现学术规范与创造活力的动态平衡。
哲学家怀特海曾言:“教育的灵魂,是唤醒对真善美的向往。”论文写作不应成为与查重系统的“生死战”,而当成为与学术先贤的对话场。真正的学术生命力,从不在文字的排列组合,而在思想的灼灼光华。这正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的有力应答——高等教育要培育的,是既有知识积淀、又具创新锋芒的时代栋梁。
撰文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