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修订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坚决避免因竞赛加剧不良竞争。
图源:人民视觉
《管理办法》的出台适逢其时,为“双减”政策落地“再下一城”。少儿编程、物理竞赛、作文大赛、机器人大赛……一本本证书成了一块块入学敲门砖,五花八门的竞赛项目不仅让家长眼花缭乱、钱包空空,更让孩子东奔西跑、心力交瘁。是时候给功利性的竞赛降降温了,再这么“火”下去,迟早要把“幼苗”烧毁。
《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光看项目标题就已经很唬人了,再看看作者更骇人——都是小学生。“00后”开始自制火箭成功发射,让我们见识到了“少年崛起”;小学生取得研究癌症成果,只能说家长病得不轻。是时候让“过度参与”的家长们醒醒了,再这么“病”下去,那真是“病在你心、痛在娃身”。
既然竞赛这么鸡肋,一禁了之,不搞了行不行?不行。全国性竞赛及结果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依据,只是不想让父母逼出“魔性”的孩子。竞赛赛的是孩子的兴趣、创造力、独立性,父母应当松松手,不要用成人的眼光裹挟孩子的意愿,让孩子选他所爱、赛他所爱,让竞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激励。兴趣才是根本的动力,孩子开心、父母安心,说不定哪天网友羡慕的“别人家的娃”就在你家。
与此同时,《管理办法》还列出了“八个不得”,让孩子不仅有赛可选,还能赛得放心。今后不仅要“依法带娃”,还得“依法竞赛”,家长们和竞赛组织主体都该好好补补课,别让超出常识的“天才小学生”冲击赛道。
规范竞赛跑道,为孩子健康成长铺平道路、斩掉荆棘,不是为了让孩子“跑得更快”,而是为了让孩子“跑得更好”。未来需要的是创造性的、自主性的人才,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多做做主,我们静待花开。(南方网徐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