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擅自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认为她‘厌学是作’”。近日,一则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新闻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读来令人忧心忡忡。同时承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与亲人的误解,“孤立无援”的孩子应该何去何从?
图源:视觉中国
从这位母亲的自作主张中,我们可以读出部分家长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不足。须知,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进行系统而长期的专业治疗。
用科学驾驭爱,而别用爱绑架科学。从报道看,这位母亲允许孩子前往心理诊所并吃了一段时间的抗抑郁药,可见其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她做出将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举动,想必是出于好心。但进一步分析,这份自作主张的好心,其实是无知所导致的自以为是。因为无知,所以在认知上偏激而绝对,听不进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背离的观点,继而生出了自以为是的傲慢,不愿意相信医生的专业知识与孩子的亲身感受,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不愿上学只是在偷懒、想去看病只是小题大做。殊不知,正是这样的错误认知,堵住了孩子求助的出口,慢慢地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至亲之人的不理解,无疑是对患者的二次伤害。我们无法想象,孩子得知母亲替换自己药物的举动后,会多难过、多绝望。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抽象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痛苦的孩子和一个个焦灼的家庭,当抑郁症的发生日益普遍和年轻化,我们有必要在认知和行动上做出改变。
全社会正确看待抑郁症、充分重视抑郁症,是帮助孩子们早日摆脱抑郁症困扰的关键。诚然,给孩子提供完备的教育条件和丰裕的物质生活,是每位合格的家长的努力目标和重要责任,但这并非父母职责的全部。在以往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中,家长往往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孩子一直都挺乖巧听话的,怎么一下子就自杀了?”这些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可能早已独自度过了一段漫长、痛苦却又无能为力的煎熬。
其实,小小年纪同样会有许多烦恼,且正因为孩子们年纪尚小、心理承受能力与处事应变能力不足,他们尤其需要大人们及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因此,当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家长要做的是重视与倾听,给予孩子安慰和引导,用自己的耐心给孩子以信心。家长们唯有充分沟通、耐心倾听,与孩子携手克服对于抑郁症的“病耻感”,消除孩子的自责与自我污名化倾向,才有可能及时发现、积极治疗、早日痊愈。
身处这个焦虑而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初心可以理解,但一味功利地驱赶孩子在狭窄的教育赛道上前进,或许又有些过犹不及,甚至会有南辕北辙的风险。其实,当孩子健康地长大成人、平凡安稳地度过一生,做父母的便可以知足常乐。毕竟,谁又能说平凡快乐的一生,不够伟大呢?(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