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一则“暖心”的新闻:四年级的赵同学在农资市场捡到一部手机,由于找不到失主,便与家人一起将手机送到了附近的派出所。手机很快物归原主,第二天一早,民警前往赵同学所在的小学,在晨会上为她颁发了小红花和奖状,并附赠了30本练习册。
图源网络
初看这则新闻,难掩戏谑的笑容。不过这位赵同学可能就没那么喜欢这份“惊喜”了,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委屈,内心五味杂陈。拾金不昧的结果却是收获“海量”空白的作业本甚至是额外的习题量,徒增尴尬和烦恼。
拾金不昧是否应该奖赏?答案是肯定的。“子贡赎人”的典故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如果给予行善者应有的奖赏,就能起到更好激励公众行善、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的效果。这个奖赏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总之要基本符合公众的期待,至少不能让做好事者不悦。
然而,在网络上简单搜索便会发现,近年来各种练习册屡屡作为“奖励”登上新闻,以至于“奖励练习册”演变为了网友们充满戏谑意味的调侃。这种奖励行为,一定程度上属于“好心办坏事”。习题册里的习题内容与教学安排是否贴合,对应课程内容是否需要如此规模的练习量,这些奖品倘若被束之高阁又是否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些作为奖励来到孩子们身边的练习册,在身体和心理上,无疑都给孩子带来了负担,所谓的“奖励”也就变了味道,宣扬“拾金不昧”的目标恐怕也难以实现。
为什么大人奖励小孩时,总会选择赠送练习册呢,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小孩们喜爱什么吗?显然不是。束缚着大人们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奖励小孩,不能只是单纯吃喝玩乐,最好是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正因如此,孩子们的意愿在大人选择奖励的过程中被选择性忽略,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具、漫画抑或是游戏皮肤,通通被冠以“玩物丧志”的指责。于是,形形色色的练习册自然成为了最安全、最“合适”的选择,它们易得、普遍,同时又能起到教育和宣传效果。于是,一场场大人自我感动、小孩有口难言的戏码轮番上演。
归根到底,这涉及的是尊重的问题。大人们还是应俯下身段,多从孩子的意愿出发,让孩子少一些空欢喜、多一些真开心。(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