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互联网花式诱贷让人“一不小心”就借了钱

2023-11-10 11:37 来源:南方网

  当下各种热门的App,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尽管核心功能各异,但几乎都开通了借款功能,用各种方式“提醒”人们可以借钱。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消费的便利度,但开通贷款后忘记还贷、贷款利率过高、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消费者。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人习惯于提前消费、分期消费,借钱方式也越来越多。但与传统贷款方式不同,视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等各类App上的金融借贷业务,往往带有极强的诱导性。比如,不少App“我的”或者“我的钱包”栏目中,都有一个“借钱”入口;有的App没有在明显位置提示消费者阅读相关协议,难以发现其贷款的性质;有的在借款金额上方红字标注“可提现”“免息90天”“高额度”等诱人的广告词。这种广撒网的推荐方式,让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借了钱,进而带来债务压力和失信风险,甚至产生滥用客户信息、暴力催收、非法网贷平台无序蔓延等社会问题。这显然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应有的结果,必须重拳整治。

  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比如,2020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监管主体、监管规则和措施;2021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从平台资质、参与门槛、放贷对象、总量控制、广告规范等全方位织密监管之网,坚决遏制肆意放贷行为的无序蔓延,切实将漏洞堵严堵实,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维护。

  促进网络借贷业务有序发展,既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监管,也离不开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的目的是利用科技的力量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互补,实现金融普惠。互联网平台开展借贷业务,要增强法治意识,恪守正确信贷理念,如实告知客户“贷款提供机构、贷款利率、有没有其他费用”等相关信息。对于投诉多、口碑差的App,监管部门要给予惩治和下架处理,防止个别企业因商业利益扰乱金融秩序、制造信贷乱象、损害用户利益。同时,App运营商也要优化借贷服务,更好满足人们正常借贷和社会消费需求,促进网络借贷健康有序发展。

  借贷有风险,花钱需谨慎。作为消费者,面对蜂拥而来的App借款功能、相关诱惑,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慎点不明链接,谨慎透露个人信息,切勿盲目借贷,避免影响个人征信和财产安全。如果确实急需要用钱,非借款不可,则尽量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看清信贷产品的相关条款和协议,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陈长)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