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间,一些“上帝”的天塌了。近日,美团外卖在部分城市试点上线“骑手屏蔽顾客”功能。根据规则,骑手在遭遇顾客辱骂、恐吓威胁等情况时,可在订单结束后48小时内通过评价页面或接单设置屏蔽该顾客,审核通过后365天内不会接到其订单。在传统认知中,“顾客就是上帝”向来是服务行业的铁律,为何如今居然倒反天罡,评价、拉黑起“上帝”了?
从社交媒体的讨论来看,支持该功能者众多。不少网友表示,尊重是相互的,外卖员也应当有选择“不”的权利。现实生活中,“上帝”并不总是正确的,一些顾客难“伺候”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引发的骑手与顾客间的冲突事件也并不鲜见。比如,有的骑手因送餐慢了几分钟便遭到顾客的言语辱骂,还有的因没满足顾客“帮扔垃圾”“帮取快递”等无理要求而被投诉。在平台过往的规则设计中,骑手是相对弱势的一方,顾客拥有对骑手的评价权和屏蔽权,而骑手受了气则只能被动接受。长此以往,骑手负面情绪累积,情绪劳动过载,难免影响心理健康与工作状态。
图源:视觉中国
“骑手屏蔽顾客”功能的价值,首先在于还原了劳动尊严的底线。新规则下,骑手获得了“用脚投票”的权利,面对恶意差评、不合理要求乃至人身言语冒犯时,拥有了一定的“反制”能力。对骑手情绪劳动的正视,补足了骑手劳动权益保护的拼图,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骑手群体的职业安全感与获得感。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骑手屏蔽功能的价值在于为平台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过去平台以“用户体验至上”为唯一准则,如今引入双向约束机制,赋予骑手有限“拒绝权”,是对“单边规则”的纠偏。这一功能启示我们,算法不应把人困在“系统”里,技术可以向善,数字社会也可以既高效又人性化。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商家—骑手—顾客”这个外卖链条中,这种双向评价机制能否进一步扩展至骑手与商家之间?也许这也是整个外卖行业下一步需要面对的命题。
当然,任何新功能都需辅以相应的规范和监督机制。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防止屏蔽功能被滥用?例如一些网友所担心的,一些没有电梯的小区,会不会因为骑手不愿意送上楼而遭遇集体屏蔽?从规则设计来看,该项功能目前做了不少限制,一方面屏蔽需要提交证据通过平台审核,同时骑手最多只能保持两名屏蔽用户。这也反映出平台的审慎态度。下一步制度推广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畅通申诉渠道,确保屏蔽功能的公平性,在保障骑手权益的同时,避免正常顾客的利益受损。
看似小小的屏蔽功能如同一个微妙的平衡器,为骑手找回了些许尊严,也为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期待这小小的一步,能引领平台经济走向一个更公平、更人性化的未来。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