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中学被曝在食堂设立“学霸就餐区”,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12月17日,该中学发布情况说明并道歉,目前已整改取消。
相关图片显示,该中学食堂的一部分区域,桌子上摆上了“学霸就餐区”的标志。另一张图片显示,“学霸就餐区”内不少学生在用餐,其餐食与普通学生的有较大差异。对此,学校有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学霸就餐区”是对月考中年级第一、班级第一、单科第一、进步第一学生的奖励,会给这些学生发文创产品和一顿免费餐食,并非区别对待学生,平时并无此安排。对于学校的回应,社会各界看法各异。有支持者认为,这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也有批评者指出,这种做法人为制造了不平等。此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反映出教育激励机制与公平原则的冲突。
图源网络
设立“学霸就餐区”的初衷不难理解。学校试图通过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带动成绩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从长远教育视野和学生终身发展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对“学霸区”的学生而言,或许能感受到外界关注,但也背负着更大压力。毕竟,考试成绩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被贴上“非学霸”标签的学生而言,这同样是对他们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一次打击,容易使其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甚至在内心深处埋下自卑的种子。此外,从校园整体氛围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学霸与普通生是不同的,他们应该享有更多“特权”和待遇。这就容易滋生过度竞争、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奖励优秀学生无可厚非,但评价体系不能单一化。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明确要求,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学校为月考成绩好的学生专门设置“学霸就餐区”,就是按分数给学生贴标签,这无疑与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容易助长学生唯分数、唯排名论成败的心态,甚至衍生出以考试排名定等级、定座位等不良之风。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容易让教育失衡,学生可能会忽略自身品德、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发掘与塑造。长此以往,学校培养的只是高分机器,而非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非制造等级分化。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面对各种教育管理决策时,应当摒弃功利思维,回归育人初心与本真,以平等之爱为基石,以公正之策为导向,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校园环境,让每朵青春之花都能在平等的阳光下绽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真正成为品行端正、有责任担当、适应时代需求的有用之才。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学校在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还有不足,有必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力度,推动学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提高育人水平,扭转应试化、功利化办学倾向,让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落实,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撰文 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