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农村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成就了一个个农村网红。然而,不少农村网红在爆火之后,又在短时间内偃旗息鼓,粉丝增速缓慢甚至关注骤减,“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值得关注。
乡村网红“拉面哥”。图源:视觉中国
从“李子柒”到“张同学”,从“乡愁”到“念乡人周周”,三农题材始终是重要的“流量密码”。农村网红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让当事人名利双收,另一方面也为农村旅游推广、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助力。在风生水起的互联网浪潮中,这是一种双赢,是相互借力共赴美好的路径。基于此,优质的农村网红越多越好,农村网红的影响力越持久越好。
然而,“长红”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网民的注意力可能在一夕之间爆炸式增长,也会如潮水般退去。如刘畊宏这样的“头部网红”,随着热度退去也需要面临部分“刘畊宏女孩”弃他而去的困境。可想而知,农村网红面对网民的“多变口味”,面对网红目不暇接的迭代速度,想要实现流量常在会有多难。
“长红”不易,但不做昙花却并非遥不可及。首先要治乱象。农村网红之所以出现“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与内容低质有极大关系。网红经济本身就是眼球经济,部分农村网红为了流量,将丑行、低俗、恶搞当卖点,短时间可能会引发一定关注,却注定无法长远发展。但是,在流量的刺激下,明明内容很“辣眼睛”,发布者却前赴后继,甚至一定程度上“劣币驱逐良币”,如此环境和氛围,到头来伤害的肯定是农村网红自己。输出优质的作品,真实反映农村的生活,而不是以低俗恶俗哗众取宠,这样的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
其次要扶上马。对于乱象要打击、要治理,平台要严格把关。与此同时,对于有潜质、正能量的农村网红,还要加强指导、助力孵化。有研究表明,部分短视频平台以专项计划对农村创作者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和指导,创作者的作品质量有明显提升,但离开平台的扶持和指导后,创作者的作品质量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这就充分证明,培训和指导是有必要的,而且还需要持续下来。将优质农村网红“扶上马再送一程”,既能让其保持健康长久的生命力,也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引导,又要摸清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同时让农村网红做到爱惜“羽毛”,持续输出高质量、正能量的作品,纵使网友的口味再变,也还是会有广泛的受众。农村网红不是昙花一现,农村互联网经济不是红火热闹过后的一地鸡毛,于乡村振兴而言定然大有裨益。(高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