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面世。与2015年版职业分类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58个职业。
2022年10月20日,江西吉安,在井冈山市葛田乡古田村内,几位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体验户外素质拓展项目。图源:刘力鑫(江西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研学+旅游”。在活动中怎么规划路线,学些什么内容,设置哪些活动,都需要研学旅行指导师的策划。自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融合,为孩子们打造了行走的实践课堂。不少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新版大典的发布,意味着研学旅行指导师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这既是对研学领域从业人员的肯定,也是顺应时代需求之举。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研学游越来越火。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研学企业的数量在2021年就高达3万多家,不少教育机构也将研学旅行视为最新角逐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从业门槛不高,“不专业不规范”的问题突出:一些“研学游”活动设计粗制滥造,既无“研”也不“学”。不少培训机构“宽进宽出”,凑够人数就考试,且不需担心考不过,发证单位也是五花八门。
究其原因,一是某些机构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双减”政策落地之后,部分培训机构没有按照要求退还学生家长此前缴纳的课时费,而是“新瓶装旧酒”,将原本的学科辅导改成研学项目,通过带领学生研学旅行抵扣相关费用。二是缺少评价体系。在如何评价课程设置的优劣、研学项目的效果方面,相关制度和规范还是空白。很多游学项目层层分包,甚至临时“组队”、无证上岗。
针对研学行业的痛点,一方面需出台细则,对市场予以规范。比如,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就明确指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设置一名研学导师。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各地培训机构探索研学课程标准化构建模式和研学教学执行标准化模式。此外,可通过设置或提高准入“门槛”,建立涵盖咨询、监管、黑白名单的体系来规范从业者。
一个“师”字,凸显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里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这一新职业定义是基于《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做出的,将其上升为行业标准顺理成章,不仅会对研学行业的发展起到规范和保障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打通从职业培训到就业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实现点对点的定向输送,为研学产业培养更多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