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和罗永浩之争,似乎终于要落下帷幕,但由此引发的预制菜争议仍未平息。事件始于罗永浩对用餐体验的公开吐槽:“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没曾想一语激起千层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一口否认使用预制菜,并扬言要起诉对方。最终一场网络名人与餐饮品牌的个案冲突,升级为关于预制菜的全网大讨论。
图源:西贝官方
预制菜不是新话题,但每次出现,总能引发巨大的舆情。我们想知道的是,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有没有添加防腐剂,吃下肚子有没有营养价值?而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无疑是: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预制菜,为何卖出了现制现炒的价格?质疑的背后,固然存在着公众对速冻工艺、冷链运输等技术手段的认知不足,但更重要的,则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预制菜泛滥却不公开透明的积怨已久。
在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回归日常的时代,人们希望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性价比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在消费者眼中,如果用了预制菜,就理应公开标识,提供卫生、快速、便宜的用餐服务;要想定价贵,就必须好吃、现做、费功夫。归根到底,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花了现炒的钱却吃上了料理包的体验落差;而消费者想要的,无非是合适的价格以及被充分尊重的知情权、选择权。
十分有趣的是,此次事件中,罗永浩和贾国龙句句不离预制菜,却又都说不出什么才是预制菜,根源很简单:大家对预制菜的定义压根不一样。在消费者的认知里,现做现炒讲究的是锅气,只要不是厨师把新鲜食材倒入锅中一顿爆炒,端上桌后又香又烫冒着热气,恐怕都难言现做。但餐饮企业不一样,企业经营认的是国家标准,而这恰恰是预制菜领域所缺乏的。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规范。根据这则通知,西贝通过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也给了西贝坚决不承认使用预制菜的底气。
可惜西贝没有意识到,打开大门做生意,不仅要考虑合不合规,更要考虑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和口碑;商业买卖不是文字游戏,消费者的认可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硬指标。也难怪当西贝大方展示自己的后厨、自信满满地亮出食品制作流程时,迎来的却是满屏的“这还不是预制菜啊”的质疑。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罗永浩在此次争论中占尽上风,纵然预制菜如今面临着诸多质疑,标准化食品生产仍然是大势所趋。从菜品制作流程看,部分菜品前期准备繁琐,甚至需要文火慢炖数小时,要求每道工序全部下单现做,显然不现实。况且商场大都禁止明火,通常只能采用生炝或电磁炉炒制,这样的准备条件,肯定满足不了消费者对于锅气的要求,在中央厨房对食材进行预处理,自然而然成了连锁企业的选择。更何况中央厨房统一采购、加工和品控,能够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通过标准化生产更好控制农药残留、微生物超标等问题。说白了,预制菜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好在如今已经有些品牌摸索出了预制菜的正确使用方法,那便是开诚布公告知消费者哪些菜品用到了预制菜,用真诚换取消费者的理解和选择。
争吵已然落幕,从短短几句个人吐槽到全网大讨论,预制菜会不会就此被掀桌、走下历史舞台?答案是否定的。最新的消息显示,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希望国家标准的公布和对这场大讨论的思考,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树立更加科学的认知——预制不等于廉价和低质,现炒也并非天然美味健康,无论如何烹饪,公开透明、干净卫生,永远是食品安全的底线。
撰文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