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以丰赡的精神世界治愈留守儿童“手机瘾”

2022-02-23 17:17 来源:南方网 肖迪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为我们展示了昔日农村儿童的童趣生活,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和之美、闲逸之态、农耕之趣曾让无数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大呼神往。然而,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无时不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常态,不少农村留守儿童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童年“锁在手机屏幕里”,长期浸淫在短视频、网络游戏编织出的虚拟世界中。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智能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其使用比例高达92.2%。智能手机的迭代更新无疑给孩子的线上教育、同伴交往、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却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有的小学低年级孩子张嘴就是“绝绝子”“耗子尾汁”等网络流行梗,有的则一有机会就上号打王者荣耀、英雄联盟。

  “手机瘾”不仅侵占了孩子的锻炼、休息、学习时间,导致视力下降、颈腰酸痛等生理问题,更会带来学习效率降低、情绪烦躁等心理层面的隐患。网络上的一些不良内容,也使他们容易沾染上旷课、抽烟、喝酒等恶习。尤为关键的是,大数据技术致使孩子们在平台上收到的推送内容日趋精准,宛如为他们“量身定制”的,长此以往,他们的视野将进一步收窄。孩子们长期桎梏于虚拟世界中,既不自知又难以自拔,待真正走向社会又深感脱节、难以融入。

  手机成瘾的内外因很多,自我控制、亲子关系、同伴压力、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其手机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不强,缺乏规则感与自觉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学校中存在手机依赖的同伴也会给孩子树立“坏榜样”,使得他们在社交中不得不以此寻找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鞭长莫及、爷爷奶奶宠溺孙辈宽容放纵,“手机瘾”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更为严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教育、引导,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不足又致使他们的精神生活趋于贫瘠,这让他们更容易把智能手机当做生活中的消遣、精神上的寄托。

  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归根结底,只有丰赡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摆脱空虚、无聊、寂寞,才能为治愈“手机瘾”开出治本良方。国家要支持乡村学校加强文体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合理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基本的阅览室、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等场地设施,多组织一些读书交流、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文体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注意力、消解孤独感,从根本上帮助孩子从智能手机的“精神捆绑”中解脱出来。(南方网肖迪)

编辑:刘帅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