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小学新生名单成为热门话题。曾经风靡一时的“子涵”“梓萱”逐渐退潮,“扶苏”“知潼”“邕熙”等一批崭新的名字惊艳亮相。不少网友感叹:“新款”姓名如诗如画,创意十足,这届家长果真是用心了!
图源:豆包AI
名字是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集体心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建军”“卫东”等名字盛行,洋溢着人们对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集体理想;改革开放后,“伟”“强”“静”“婷”开始流行,呼应着务实奋进、个性萌发的时代脉搏。步入21世纪,随着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广泛传播,“子涵”“梓萱”“浩然”等名字成为爆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重名扎堆的尴尬。
而如今的新生名字,更显清雅独特,折射出新一代父母对传统文化更深厚的理解与更自信的表达。有的从《诗经》《楚辞》中汲取灵感,“纫秋”“星禾”等名字充满诗情画意;有的从古籍中挖掘“彧”“翀”“媆”等字,令名字古意盎然;有的巧妙结合父母姓氏,以“伪复姓”讲述家庭故事;还有的注重音律美感,推敲出朗朗上口的名字。
这场取名新风潮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时代。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家长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推动大家更多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新生代父母,心态更开放,文化上更自信,也更愿意把孩子的名字当作展示家庭审美与个性主张的独特名片。
每一个时代的姓名,都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和深切祝福。从“建国”到“子涵”,再到如今更多元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文化日益繁荣的生动写照。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亮眼新颖的名字开启人生,我们也在一个个字符之间见证着一个更加包容、创新、文化自信的中国走来。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