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突然去世,外孙女为奔丧不得不退掉演唱会的票,却被售票的大麦网要求证明“外公是外公”。提交了死亡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后,客服先是告诉她仅可退款80%,随后又声称不可退票。媒体介入后,平台这才同意可全额退款。
图源:红星新闻
亲人离世这样的重大变故,无论是情感上的冲击,还是后续事务的处理,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体谅。而且,在演唱会购票实行强实名制的情况下,消费者连在二手市场自行转让门票都做不到。当这种“至亲离世却不可退票”的情形屡见报端,我们不禁要问了:票务平台的退票规则,为何如此冰冷僵化?
平台总爱抬出“行业惯例”做挡箭牌,声称演出票具有“时效性、稀缺性”。但航空、铁路等行业同样面临时效性挑战,却早已建立了梯次退票机制,酒店预订也往往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免费取消。为何唯独演出票务能如此特立独行,将“不支持退换”的条款当作金科玉律?这背后并非所谓的“行业特性”,而是垄断地位带来的傲慢。
吊诡的是,这些看似“铁面无私”的规则,在遭遇舆论压力时往往会神奇地“软化”——一经曝光,平台立刻同意全额退款并道歉。这种“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的模式,暴露出平台规则缺乏统一标准和透明度的弊病。规则执行不靠制度而靠热度,这本身就是对公平的蔑视。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做法,在无形中削弱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所幸,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文旅部和公安部已联合发布通知,要求演出举办单位建立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一些平台也表示,会对“特殊用户诉求”尽力协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具体的实施细则。比如可以设置购票后的“冷静期”,允许短期免费退票;根据距离演出的时间设定阶梯式手续费;为重大突发事件开辟特殊通道,等等。
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应当让生活更便捷、更灵活。一张小小的演唱会门票,连接着人们的情感期待。当生命中的不可抗力到来时,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变通,而不是证明“外公是外公”的无理要求。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