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保健品穿“洋外衣”,消费陷阱亟待整治

2025-04-30 11:22 来源:南方网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一些标称为进口的保健品,表面上看进口手续齐全,跨境电商店铺也拥有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许可文件,但这类保健品合法外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制假售假的黑色产业链。

  据报道,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境外开公司、买商标,境内生产,“借壳”进入保税仓发货,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进口”产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转内销”的生意,从而实现保健品由“国产”到“进口”的身份转换。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等,导致这些“进口”保健品“价格翻了几倍,利润颇丰”。可以说,穿“洋外衣”的保健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保健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

  保健品穿“洋外衣”,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是不法商家的商业欺诈行为,暴露出电商平台对跨境贸易的监管漏洞。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不少消费者热衷于在线购买价格实惠的进口保健品,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大众对进口产品的信任,将实际成本很低的低含量低功效产品,以“100%海外直采”“美国原装进口”等标签进行宣传,让不少消费者交了“智商税”。

  我国广告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跨境商品一般是指通过境外正规渠道采购,并通过清关流程,从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发货的商品。然而,这些声称国外原装进口并且在页面中展示着“国外原产地证明”的品牌和产品,却在当地查不到任何信息,严重暴露出商家诚信品质的缺失以及市场监管的漏洞。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以利剑高悬之势对违法违规者严惩严罚,铲除保健品“借壳出海”“出口转内销” 乱象,同时健全完善生产溯源、功效宣传等标准体系,及时补上保税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有力保障健康产业良性发展。

  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发,同样需要压实电商平台对跨境商品的监管责任。一方面,平台要加强对入驻保健品商家的资质审核,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商家发布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对跨境商家的入境流程证明进行抽检,并确认商家取得国家海关总署的何种资质认定,以及是否存在模糊宣传其“进口身份”的现象,不能放任穿“洋外衣”的保健品继续坑骗消费者。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跨境商品溯源码”,让广大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报关单、原产地证明等关键信息,以此扭转消费者购物时信息不对等的弱势地位。

  保健品虚假宣传,本质上是用谎言收割智商税的欺诈行为。根治保健品乱象,要尽早剥除保健品虚假的“洋外衣”,避免新的欺诈套路被广泛效仿,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实行长效管理,严格把控商品质量,用真诚信任和优质产品推动保健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撰文 王小波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