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博物馆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火上热搜。同样火爆的还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现在购买需要先在网上预约,预约成功才可以到馆内的文创店购买,而且每天限量。在这些文创产品持续热销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甜蜜的抱怨”“幸福的烦恼”。
就拿独具魅力的“凤冠”冰箱贴来说,线下文创店里的购买者排成长龙、一“冠”难求,外面大街上兜售“高仿贴”随处可见,而互联网上转卖倒卖的“黄牛”就更多了。文创IP火了,“黄牛”养肥了,盗版赚翻了,却苦了消费者。
电商平台上的仿制品。图源:北京日报
抄袭仿制也好,代购帮买也罢,不过是为了蹭热度,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利益的驱使下,近些年生产售卖“山寨”文创的不在少数,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比如,借助互联网数据技术,为首发的创意设计商品颁发“出生证”,保护原创设计,在文创产品上使用专业有效的防伪技术、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等。但这显然还不够。一方面是代购丛生、“黄牛”入局,恶意抢号、高价倒卖;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仍面临着诸多梗阻。
一是“没想到”。一些创作主体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给了投机者可乘之机。二是“跟不上”。从生产周期来看,一件文创产品从设计到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让一些“黄牛”钻了空子。三是“弄不清”。部分经营者未经许可,擅自在文创产品开发经营过程中使用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利用相关文化机构的知名度和相应文化符号的吸引力“搭便车”,误导了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四是“买不起”。有的文创产品定价确实偏高,导致一部分人觉得购买价格更低的山寨产品更有“性价比”。
文创,贵在“创意”。被网友称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的“藻井”冰箱贴,正是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并从观众欣赏习惯、打卡偏好中发现了灵感。不管是“凤冠”还是“藻井”,都是创作者心血的凝结,从诞生到上市花费巨大成本,不是简单的复制、仿制可以比较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不禁要问,文化产业领域各种侵权乱象一波接一波,该如何规避?
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需要缩短开发新品的周期,缓解人们想买又买不到的焦虑。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增加生产线、扩充产量、畅通更多的销售渠道也是一个途径。对文化企业和单位来说,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的独创性和品质,及时申请注册登记;当被侵权时,要秉持“不能惯着”的态度,拿起法律武器,该出手时就出手。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需要每个人把尊重原创和保护版权作为一种自觉,不给“黄牛”“山寨”任何机会。
文化创造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引导,也离不开社会各方共同呵护。对原创多些尊重,对创新多些激励,对供需平衡多些考量,消费者才能更加安心放心消费,文创市场也将更加充满活力。
撰文 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