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职人员用微信办公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不少机关单位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微信从单纯的社交软件变成了办公软件。微信群聊、文件传送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很多工作文件都是涉密文件,是不能通过微信来传送转发的。近日,多地通报多起公职人员因微信办公违规被处理的案例,是对保密纪律的再次重申,为广大公职人员绷紧纪律之弦、厘清工作行为与生活日常的边界敲响了警钟。
微信办公的便捷性让工作沟通更加高效,然而便利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作为社交工具,微信本身不具备处理涉密文件的加密保护能力。在利用微信办公的过程中,如若不加以严格规范,极易因操作失误、技术漏洞或意识薄弱导致泄密。
从对涉密文件进行拍照转发,到误点误传导致文件外泄,再到使用拍照识别技术处理涉密文件……这些案例看似“一时疏忽”“操作失误”,实则是部分公职人员工作作风不够严谨、保密意识淡薄的表现。当“紧急”成为忽视程序的借口,当“便利”成为触碰红线的理由,细微之处的松懈就会侵蚀纪律防线。
保密纪律的失守,往往始于思想防线的松动与管理机制的缺位。通报的案例暴露出几大问题:一是部分公职人员保密意识薄弱,在处置工作信息的过程中随意散漫、敏感度不足,无边界地将微信等社交工具带入到工作场景中;二是部分机关单位的保密管理机制存在漏洞,从涉密文件的领取到传递的全流程缺乏监管,才让人员得以随意处置文件;三是技术防护手段的欠缺,未对微信传输泄密文件进行及时识别和有效阻断。基于此,公职人员在使用手机时需牢记“六不”原则,不连、不存、不拍、不传、不带、不用手机处理涉密信息。机关单位也需加强保密教育,同时从技术上限制微信等社交平台传输涉密内容,从源头防范风险。
作风建设无小事,保密纪律是红线。微信办公的“小细节”,恰恰是检验纪律意识的“大考场”。数字化办公时代,便利不能成为违规的借口。公职人员必须把保密纪律牢记于心、外化于行,将工作作风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切勿因小失大。
撰文 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