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二三十岁的男女举着卡通水杯、挂着毛绒玩具、身穿卡通服饰、抢购动漫周边的“孩童化”现象,已司空见惯。这类行为常常被贴上“精神返祖”的标签,暗含“不成熟”“退化”的指责。然而,不必急于批判指责,成人“儿童化”并非精神上的倒退,而是个体在面对现代性困境时的一种创新调适。
“耙老师”系列玩偶。
与其指责部分成年人“拒绝长大”,不如说,“成年”一词的社会定义正在发生改变。当代许多年轻人面临“延长的青春期”,经济独立、买房成家、职业稳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标志,对越来越多年轻人而言变得遥不可及。与此同时,快节奏、内卷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织成一张无形的压力网,令人难以喘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童年意象与其相关产品,成为了许多人暂时的心灵避风港。那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实则是成年人在无法获得传统成人身份认同时,对自我价值感的积极维护。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向童年的回归,是一种通过替代性满足来补偿现实中难以达成的情感需求的方式。摆在办公桌上的可爱毛绒玩具,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个用于缓冲焦虑的“情感锚点”。那个举着星巴克猫爪杯的职场人,可能刚刚经历一场严苛的考核;那个在卡牌盲盒中寻找惊喜的年轻人,或许正深陷于前途的迷茫。这些行为并非“退行”,而是个体在高压生活中维持心理健康的努力,他们借助童年符号所唤起的安全感与纯粹愉悦,来平衡现实中的挫折与压力。
回归儿童状态最快速的途径,就是使用带有儿童符号的物品,从符号意义上获得心理满足。市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将童年符号大规模商品化,催生出新的消费市场。从卡通玩偶到联名款盲盒,从成人乐高到迷你厨房,市场为成年人提供了遁入童年的快捷通道。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物品本身,更是它所代表的那份无忧无虑、充满好奇探索的精神状态。
进一步看,成人儿童化现象也映射出现代人身份认同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社会,成人身份往往通过职业、家庭等固定角色来确立。而在流动的现代性中,身份越来越成为一个持续建构的过程。热爱动漫、收藏潮玩,不再被视为“不成熟”,而是构成个体身份的一个维度。这种多元身份认同打破了线性成长观——为什么成年人不能同时拥有成熟的决策能力和孩童般的好奇心?难道理性思维就必须与对童趣的欣赏相对立?
不过,我们仍需要在理解与警惕之间保持平衡。一旦儿童化行为从偶尔的心理调节转变为对现实的持续逃避,卡通周边从生活点缀变成经济负担,这种“代偿”就可能从健康调节滑向病态依赖。关键在于培养对自我行为的觉察与反思:我是在调节压力,还是在逃避成长?是在丰富自我,还是陷入了盲目消费?
面对成人儿童化现象,简单贴上“精神返祖”标签不仅无益,更显随意片面。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既鼓励成年人娴熟地应对世界的纷纷扰扰,也允许他们保有一方心灵的童年飞地,对温柔、好奇与惊喜保持永恒的渴望。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