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破除“科研短期主义”,需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2025-04-08 12:19 来源:南方网

  近年来,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为完成考核指标、争取职称和头衔,“996”地卷论文,“挤热门”地报项目,生产出大量“短平快”的成果,从而陷入了“科研短期主义”的窘境。这源于多数高校在教师管理上将“非升即走”的制度与短期考核指标相结合,催生出“模板化创新”和“跟班式科研”现象,使“青椒”们压力山大,陷入“纸面科研”“表格科研”的怪圈。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教师们深入科研、沉淀思想成果的从容心态,更可能使高校的科研错失原创性突破的机会。

图片

图源:半月谈

  在青年学者群体中蔓延的“科研短期主义”现象,折射出高校科研生态的失衡,暴露出其科研评价机制的深层矛盾。高校“面面俱到”的考核指标与深耕科研领域发展逻辑存在根本性冲突,短周期的量化考核与科研创新需要长期沉淀、深度突破的规律也形成矛盾,热门领域“内卷”与基础领域研究冷清造成科研发展缺乏后劲,“纸面专利”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成果转化的困局。总而言之,许多高校现行的考核评价标准与科研发展规律相背离。某高校哲学系教授抱怨:“用影响因子评价哲学论文,就像用票房衡量艺术电影。”

  破解“科研短期主义”的困局,关键在于扭转“指挥棒”的方向——从考核评价机制入手,改革形式主义的量化评价标准,构建尊重科研规律、容许长期思考、讲求深度创新的学术生态,让科研回归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本源。高校在科研管理上应将实质贡献放在科研评价的首要地位,引入社会与市场作为评价主体,建立分类化、长周期的评价办法,给予学者们更多的科研试错空间和更长的追寻时间。

  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从来不是考核指标逼出来的。给“青椒”潜心科研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怀揣科研的初心轻装上阵,让青年学者在创造力巅峰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地专心于科研,不仅是高校管理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守护科学精神的题中之义。

  撰文 顾萌萌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