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许多摄影爱好者收到了“第四届视觉环球杯全国摄影艺术大赛”报名通知,参赛者们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大作”参加。然而,这场“全国摄影大赛”却疑点重重漏洞百出,一个月内居然举办了三届,花钱就可让票数“火箭上升”, 网上盗图也能参赛,大赛奖牌竟来自种鸡公司……一言以蔽之,这是以大赛为名行“圈钱”之实的“野鸡”比赛。对这股借赛圈钱的歪风邪气,必须依法取缔,斩断其背后的黑色利益链。
图源:人民视觉
近年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书法、美术、音乐、摄影等艺术大赛竞相兴起,这一风气对提高全民艺术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一些没有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的“大赛”也鱼目混珠,动辄挂着“国际”“全国”“中华”等高大上的头衔,冒用官方名义,私自操办没有公信力的“野鸡赛事”。譬如,上述“全国摄影大赛”的三个主办方分别为视觉环球摄影艺术网、皇家印象摄影产业平台和摄影大赛组委会,可无论是通过中文检索还是英文检索,都未搜到上述三者的任何相关信息。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产品”。
借赛圈钱能够大行其道,自然也有其深层原因。一方面,一些不法机构精准拿捏住了部分人获奖心切的心理,报名几乎没有门槛,获奖也几乎没有门槛,只要肯花钱刷礼物,就能提高排名,而花钱越多,所获的奖项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在监管尚存漏洞的现状下,举办这种“大赛”成本低、来钱快、操作简便,可谓“一本万利”,不法商家把它当成敛财工具,专钓酷爱艺术、涉世不深的追求者,让参赛者花钱买个毫无用处的“山寨证书”,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以赛圈钱卖拐忽悠,亟待加强监管规范。该摄影大赛不仅忽悠来了不义之财,更是亵渎了艺术,既严重侵害了参赛者的合法权益,也挑战了法律法规的底线。相关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切实查清主办方是谁、比赛是如何通过审核的、参赛者的钱到了哪里等系列问题,对不法分子严惩不贷。同时,要健全完善赛事资格审查、报备等法规制度,对各类赛事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行跟踪监督,让“李鬼”没有用武之地,使赛事回归本真。
作为参赛者,也应多长一个心眼,“莫被大赛遮望眼”。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比赛,要树立正确的参赛理念,少一些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多一点淡定与从容,不要甘当各种徒有虚名赛事的冤大头,甚至是“知假买假”,明知比赛水分太多,含金量太低,为了一纸假证书还要去“捧场”。同时,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可采取网上查询、拨打官方电话等方式,查证主办单位是否具有资质,谨防被不法分子蒙蔽。
“唯奉法者强,唯明法者进。”法治国家没有法外之人,无法外之地,任何比赛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任何企图以赛圈钱的不法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南方网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