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将2025级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近期先后公布延长学制的高校,还有西安外国语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有教育专家指出,专硕学制延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相关新闻报道。
对于专硕学制延长,舆论有赞同也有疑虑。有网友评论“多学一年,感觉时间更宽裕”;也有网友指出“学制延长,培养方案怎么变?这才是重点。”从专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看,多数专家认为延长学制有必要。河北经贸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延长学制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用技术方面学得更扎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表示,“学制延长体现出专硕研究生教育正从过渡性教育阶段向独立教育阶段变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学制延长,让专硕和学硕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学制是否延长需要“因专业制宜”,不能“一刀切”。从历史经验看,学制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从专业定位出发,从专硕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出发。如果只是盲目跟风,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必要延长学制,也不去探索新的、有效的培养模式,那么延长学制带来的正面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在延长的一年时间里,仅仅是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打磨毕业论文,甚至是提高“纸上谈兵”的能力,那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随着学制延长,需要谨防专硕教育从“压缩版”变成“高仿版”。专硕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即“学硕”)教育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都有所不同。对于专硕,不能拿着培养学硕的“模子”生搬硬套,而是要更重视实践成果,关注他们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要差异化发展,在“坚持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这一政策引导下深入打造分类培养链条,最终实现两类人才、两类培养模式、两类学校协同发展的格局。
延长学制,还需提高“学质”。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清华大学采用“项目招生”方式,关注生源与项目的契合;南京大学则将招生与项目、产学研平台建设相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在增加实践实习时长的基础上,重新“排兵布阵”,增强专业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有效衔接……这些高校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新征程上,要以延长学制为契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展现新气象,推动专硕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文 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