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儿女”你听过吗?近日,辽宁大连一“保镖团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不过他们提供的不是安保服务,更多时候主打一个陪伴。团队成员大多身材魁梧、外表强悍,既能陪老人看病买菜、聊天逗乐,必要时还能帮忙“撑场面”、调解矛盾。据报道,该团队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团队已扩充至上千人。“外包儿女”新业态的走红,既勾勒了养老市场的新图景,也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养老的深层需求和困境。
图源:光明网
听上去新潮时髦的“外包儿女”,本质上是将陪伴、照料乃至“撑面子”“壮声势”等情感劳动商品化。有别于保姆、陪诊师等具体的专项服务,“外包儿女”服务的核心,更类似一种角色扮演。他们作为子女的化身,陪诊代购、调解纠纷,既能化解子女鞭长莫及的无奈,也填补了独居老人的情感真空,其走红实为市场对民生痛点的敏锐回应。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空巢老人比例超50%,部分地区甚至达70%。当城市化洪流将子女推向远方,数字鸿沟让老人步履维艰,谁来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的情感刚需?“外包儿女”的出现,既能让亲生子女找人代替自己陪伴爸妈,也能帮助老人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也许有人要说,连儿女都要外包了,亲情还能剩下多少?当然,商业化的亲情代偿始终游走在伦理与现实的边缘,“外包儿女”的新兴业态也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规范操作。但外包服务与儿女陪伴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应互为补充,让市场的归市场,儿女的归儿女。从子女的角度而言,陪伴父母更多时候是一种“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现实无奈。年轻人为了生计前途,背井离乡、工作繁忙,一旦父母生了病、受了委屈,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只能干着急。“外包儿女”的市场化服务,实质上为子女们提供了一种现实难题的解法。
老龄化时代加速到来,我们更应该系统思考如何让老人获得更多的陪伴和照料。除了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进一步完善公共养老服务,也要从制度上进行探索,如何让子女有时间多陪伴父母,承担照料责任。“外包儿女”的走红是市场对养老需求的灵活填补,但真正的养老革新,终需回归对人的情感尊重。
撰文 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