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越听越聋的助听器 放大了行业“杂音”

2024-11-19 14:42 来源:南方网

  1.2亿,这是《中国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中提及的我国老年听损群体的规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五年中,只有14%的人进行过听力测试,助听器佩戴率不到5%,庞大的听损人群仍处于寂静世界里。

  在数字经济时代,网购已成为老年人获取助听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近期曝光的线上助听器市场乱象,让人心头一紧。在某投诉网站上,“质量太差”“货不对板”“广告虚假”“价格虚高”“效果不好”“没有售后”等成为助听器投诉高频词。另外,缺乏正确使用知识、缺少专业验配人员等问题十分突出,有消费者收到助听器后,无论如何调试都有杂音,甚至有人在佩戴网购助听器后出现耳道闷堵和神经疼痛症状。

图片

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助听器。图源:新京报

  助听器行业是一个专业化、科技化的领域,缘何乱象丛生?一方面,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听力师等专业人员还存在缺口,部分助听器验配师资质不够或经验不足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尽管准入机制比较严格,但后续的销售、售后等却相对比较宽松,加之行业内缺乏有效的监管,许多企业为获取廉价、高利润的销售市场以次充好。相关监管机构表示,现行《电声学助听器通用规范》国家标准发布于2010年,难以与当前技术进步、产业更新节奏相匹配。而验配专业服务标准则尚未发布。

  助听器作为一种医疗器械,使用时应进行专业验配才能保证效果和安全,其调试也有一套专业的评估流程。据专家介绍,未经专业验配的助听器不仅无法实现助听效果,还可能因放大噪声对使用者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致聋,让使用者“越戴越聋”。现实生活当中,一般的消费者、使用者往往对此并不知情。针对有消费者提出佩戴后感觉不适的问题,有的网店客服竟然声称“适应适应就好”。信息不对称,加之商家误导,才会让许多老年人觉得“随便买个戴就行”。

  现在市面上的助听器大致可分为数字机和模拟机两种。模拟机只能简单调节音量,不具备降噪功能。数字助听器则可以利用芯片按照佩戴者的听力损失类型、听力损失程度等个性化情况对症处理。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无需验配的助听器,并非按照医疗产品规范生产,本质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扩音器。按照现行法律,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果未经注册擅自宣称为医疗产品,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严重时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据了解,国家每年都在逐渐增加资金统一购买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捐助听障人群,《助听器验配管理》国家标准也即将出台。未来的助听器市场,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样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芯片和产品设计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每位需要的人都能获得专业化的服务和帮助,避免助听器沦为摆设。

  撰文 尹贵龙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