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新华社《瞭望》周刊再次关注了大学校门开放的话题。在题为《高校大门要向公众打开》的时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春意盎然的四月,一些地方的高校仍然采取不同程度的封闭管理,限制校外人员自由出入,引起民众强烈不满。
高校,既是教学科研的场所,也是知识汇聚、思想碰撞、文化传承的高地,更是社会开放共享的宝贵资源,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校内外的交流互通,是高校应有的姿态。国内外有不少高校,校园与周边社区无缝衔接,校园内的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馆等设施在课余时间向公众开放,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休闲选择,也提升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这种开放模式让高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市民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参观。图源:极目新闻
在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包容”是高校基本的价值遵循。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校园都面向社会开放,公众可以自由进出校园,享受大学的文化氛围和设施。然而疫情过后,部分高校以“便于管理”为由,继续维持校园相对封闭状态,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实际上,简单粗暴地以关闭校门作为管理手段,更像是“懒政”的表现,反映出部分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开放与安全平衡问题时的思维僵化和能力不足。
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而社会则有着广阔的实践平台、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多元的文化需求。敞开高校大门,不仅是满足公众需求、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打开校门,才能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部分高校的封闭管理,虽有安全、管理便利等考量因素,却阻碍了高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流通。长此以往,高校容易在封闭中与社会脱节,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创新的动力。试想,一所连社会公众都拒绝开放的高校,又如何能向世界敞开怀抱,吸纳多元文化与先进理念?
开放与秩序从来就不是对立的选项。敞开高校大门,绝非简单的“开门迎客”,而是对管理者政治智慧与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开放不是毫无章法、不假思索的一刀切,而是高校理念与文化的开放,是在保障校园安全与正常教学秩序前提下的开放。而开放校园的过程,也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过程。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开放区域与开放时间,实现效率最大化,让校园大门真正成为连接知识与社会、沟通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让高校真正成为没有边界的精神原野、引领时代的精神高地,在开放共享中激荡出更多创新的思想火花,创造更多共融的生态景观,在开放中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撰文 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