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刚结一案又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知网一事引发关注后,作家陈应松也表示准备起诉收录自己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紧接着,淮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淮安市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徐晓虎发文称,“我也有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的)上百篇文章被知网收录。”
一个个学者作家接连现身,或拿起法律武器与知网博弈,或通过网络等媒介晾晒、控诉知网的侵权行为。作者们的维权行动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质疑和批评,知网陷入了一场由己方酿成的侵权风波,面临着不小的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论从常识的角度看还是从法理的角度看,知网擅自使用作者的作品无疑是一种侵权行为。《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使公众可以在其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条进一步规定:“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知网未经权利人许可,将权利人的作品收录于平台,向他人提供有偿使用服务,由每一个使用者根据自己选定的时间、地点通过下载、引用等方式获得作品,且知网未主动向作者支付报酬,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近年来,知网通过“借鸡生蛋”赚得盆满钵满。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知网年收入近12亿元,毛利率近54%。作者的论文每在知网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费用。不仅如此,这一高定价还保持稳步上涨。据悉,知网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涨价幅度。与之相比,作者的收入微薄,很多作者甚至没有取得任何收入,为知网的营收做了“义工”。知网的“拿来主义”既是对作者权利和劳动的亵渎,也背离了社会公平。
相关权利人的维权行动已经产生了连锁反应,预计还会有更多人站出来,向知网提出维权诉求。要化解这场侵权风波,知网不能被动地等着权利人一个一个来起诉,不能像挤牙膏一样进行回应和处置,这样对双方都不利,不仅让权利人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让知网陷入长期危机之中,背负长期的压力。知网应该拿出足够诚意,针对侵权行为做好检索调查甄别,依据法律程序和标准,面向所有诸如赵德馨教授一样的被侵权人给出统一的解决方案。比如,逐人道歉、给予赔偿,建立作品录前征询许可机制,及时向权利人发放稿费并结合使用服务的收费标准适度提升稿酬标准。打好这些维权补丁,知网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取得权利人以及公众的理解,尽快走出这场侵权风波,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当然,著作权监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也应利用行政手段、自我教育管理手段,督促、倒逼知网全面知错认错改错,拿出一个合法合理长效的维权方案。(南方网李英锋)